秋高氣爽,漫步在福建南靖云水謠古鎮的悠長古道,千年老榕的身影倒映在清澈見底的水中,一座座神奇的土樓點綴在田野間。
“十年后,這里的水還能否如此清澈?可在其中嬉戲?”一位當地居民無不擔憂地說。隨著游客的增多,溪水邊的飯店和旅店多了起來,污染已經在悄悄威脅著這座美麗的古鎮。
“申遺”成功后的福建土樓,正深深陷入“出名”的煩惱和糾結。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與發展旅游之間的鋼絲繩上保持平衡,是土樓當下面臨的最大難題。
人氣旺了,但土木結構的土樓承受不了太多游客
80歲的江恩慶老人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土樓。江恩慶的家是位于福建永定高頭鄉高北村的承啟樓,因其造型奇特、規模巨大,被稱為“土樓王”。
“十幾年前,我們靠種煙有點收入,土樓里很多戶住一起,養雞養鴨的,環境比較差。后來,年輕人都走了。”江恩慶說,土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游客越來越多,50多個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在家門口開茶葉店,做各種小生意。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年,江恩慶的大孫女江秀萍便回到這座土樓生活。她告訴記者,“以前在廈門打工,一個月收入1000多元,除去各種開支,剩下很少。現在在土樓當導游,一個月收入在1500元到1800元之間,還可以隨時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不用出門,江恩慶在家門口就可以有好幾份收入。他整理出一個房間賣茶葉和各類工藝品,一年能賺幾萬元,一家人每年還可以從旅游門票收入中分得1萬多元。
江恩慶也有擔憂,眼看著土樓里的人氣旺了,但土木結構的土樓承受不了很多游客的踩踏。“后來開始限制游客上樓參觀,我的心才算踏實了。”他說。
來自永定縣的數字顯示,國內外游客接待量從2007年的97萬人,增加到2012年的404.1萬人,旅游總收入從5.2億元增到了28.5億元。
房子不讓改建,當地居民生活起來很不方便
在云水謠古鎮,當地居民簡忠良已早早嗅到了商機。他不僅將自家的12間房子裝修成了客房,還將自家100多畝的茶山好好經營運作,分類加工出售。2011年,簡忠良又在家門口擺起了幾張茶桌,每桌收費在30到35元之間。
不只是簡忠良,很多居民紛紛開飯館、建旅館,各種商業開發蠢蠢欲動。
很多人開始擔心,過度商業化會影響到土樓的保護。
“一旦放開,必然會影響到環境的保護;但是,如果不讓居民這樣做,又會引發矛盾。”南靖縣土樓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楊志鵬說,要通過規劃引導居民在外擺攤設點。目前,南靖正在規劃建設集中商鋪設施。
除了商業利益,居民的其他利益訴求與保護政策之間的矛盾也在悄然升級。隨著收入提高,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政府不讓改建房子,可是我們的孩子大了,生活起來很不方便。”一位當地居民說。
“保護區內不能改擴建是國家規定的,征遷鄰村的土地,還需協調,如果將地點選在偏遠的地方,出行又不方便。”一位地方官員稱,這些問題正在著手解決。
民居類文物如何保護,管理法規還不到位
采訪中,相關負責人均對理順管理體制的呼聲很高。目前,“福建土樓”保護管理涉及兩市三縣,難以統一協調,而且三縣模式不一,職能不盡相同,影響了管理的質量。
福建省文化部門一位負責人稱,同一個遺產地,因身份不同,出現多頭和交叉管理現象。如,依法列為文化遺產的主體管理部門是文物系列,列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主體管理部門是建設系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的土樓人家民俗風情、傳統生活方式、土樓制作工藝等管理,事實上也存在與物質遺產管理若即若離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