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仍然是1994年,在山西的聞喜縣,他在一個做古典家具買賣的商人家里曾經看到過一塊翡翠。時隔多年,鄔濤仍然記得當時他相中的是一塊翡翠的玉佩:海棠形狀,兩面雕刻、高浮雕,刻的是“蒼龍教子”圖案,“種水”非常好。“他當時開價4000元,因為‘隔行如隔山’,我根本不懂翡翠,不敢輕易冒險,所以就沒買。我當時就想如果我用那么多錢買古典家具的話,可以賺到兩倍以上的利潤。”謹慎的他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還是放下了這塊玉佩。
當回到北京后,他跟一位古董行的朋友講起這件事。那位朋友讓他詳細地描述了那塊玉的細節后異常激動:“為什么不買,那么好的東西,千載難逢。別人想碰都碰不到,送到你手里的你都能丟掉。”
當晚,鄔濤和那位朋友一起就連夜找了輛出租車,開了十幾個小時,到達了山西那個商人家里。遺憾的是,那塊翡翠已經被一個西安的收藏者用1.6萬元買走了。鄔濤的那位朋友后悔得要死,他當場就喊了出來:“西安那個收藏者叫什么名字,他家在哪?我要去追回來。他1.6萬元能買走,這件寶貝最少值幾十萬。”
最終他們無果而歸,成為了彼此心中的遺憾。“后來聽說那件東西拍了千萬元以上,這件從我眼皮底下溜走的寶貝,據說是慈禧老佛爺的。從此我就開始發憤圖強,買很多書回來學習翡翠方面的知識。” 鄔濤搖著頭笑道。(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