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釗 田啟宏 譚顯根
鎮安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縣,如何緊跟全市突破發展腳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以來,新一屆縣委、政府班子,再度校正發展航線,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使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07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80219萬元、增加值20670萬元、稅金3364.8萬元、利潤8700萬元,與2005年比分別增長43.8%、138%、144%和329%,工業經濟連續兩年平均增速22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壯筋骨
2006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響亮提出:“全縣經濟工作的重心向工業轉移,切實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出臺了《鎮安縣關于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決定》。明確縣級四套班子領導包抓重點工業生產企業和重點工業建設項目,建立健全“一月一通報,一季一分析”的工作機制。
針對工業總量小、效益低、競爭力差的實際,該縣按照生態和效益并舉的基本定位,確立了“做大建筑建材業、做強現代材料業、做優水力發電業、做特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抓好石灰石礦、金礦、鉛鋅礦、硫鐵礦、釩礦等“五礦”,繭絲綢一條龍、干鮮果一條龍、中藥產業一條龍等“三條龍”和旬河流域水資源的工業發展思路。先后策劃了旬河水力資源梯級開發、丁-馬金礦規模化深度開發2個投資超10億元的項目和中藥材加工廠、秀山公司140噸水泥生產基地、月西硫鐵礦綜合開發、日處理1000噸鉛鋅選廠、日處理2000噸鉬礦選廠、日處理1000噸五氧化二釩等12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以及象園茶基地建設、油脂廠、食用菌產業化開發、金竹園水電站等20多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兩年來,全縣已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3億元,總投資18億元的旬河水力資源梯級開發項目、丁-馬金礦5000噸/日的原生金礦采選廠已全面啟動,一批工業項目相繼上馬,描繪出了鎮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
優化環境造洼地
該縣結合工業布局分散、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工業發展緩慢的現狀,緊緊抓住地處在西康鐵路和高速公路中點上的區位優勢,按照布局合理、梯度有序,特色明顯、功能互補,結構優化、資源共享、集約發展的思路,選擇地域廣闊、交通便利的區域,規劃啟動建設了午峪溝綠色食品工業項目區、西部現代材料供應園區和黃金基地工業園區,并制定出臺了《鎮安縣工業園區優惠政策》。目前,已有5家食品加工企業進入午峪溝綠色食品工業項目區、6家企業進入西部現代材料工業園區。工業的集中發展,避免了分散布點、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問題,促進了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和集約化發展,形成了集群共生的強磁效應。同時,該縣規范依法行政,優化發展環境,實行崗位責任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效能評議制和失職追究制等約束制度。對每一個招商引資項目,縣上都確定一名縣級領導和一個服務工作組包抓到底。環境的不斷優化,吸引了各地客商到鎮安投資發展,2006年以來,全縣合同引資30多億元,引進全國百強企業2戶,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3個。
循環發展保生態
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工業經濟發展“雙贏”目標?該縣在科學發展觀思想的指導下,既立足實際,發揮自身優勢,著力發展工業經濟;又著眼長遠,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工作,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陜西秀山水泥公司積極與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利用鉛鋅尾礦渣替代粘土生產低堿優質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獲得成功,并通過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于2007年投入1300多萬元新建了一條尾礦烘干和粉磨生產線,年利用尾礦渣20萬噸,節約粘土13萬噸。標準煤耗由過去每噸熟料143公斤降為135公斤,成為全縣節能降耗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典范,實現了環保、效益“雙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