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居住相對邊遠、分散、自然條件較差,縣計劃、交通、水保、電力等部門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從解決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等群眾的實際困難入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多方籌資為天竺山道教開放場所所在地長溝鎮、天主教民聚居的王莊、葛條、申家垤等鄉鎮鋪筑通鄉水泥路25公里、通村水泥路14公里,修筑通組公路38公里,建便民橋25座,基本實現了村村組組通公路。大力開展自來水進村入戶、用電改造入網,實現村莊水電管網化,解決了0.61萬人的飲水困難,使95%的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35個少數民族、信教群眾聚居的村全部完成了低壓線路改造。投資76.8萬元,完成包括回民在內的21戶94人的移民搬遷;大力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參合率”達到96%。縣上還在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聚居地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工程發展,目前,全縣藥源基地發展到29萬畝,農民人均藥業收入451元,畜牧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發展板栗、核桃、茶葉為主的經濟林67.3萬畝。全縣長年在外務工人員保持在10萬人左右,年創收入10億多元。特別是通過結對幫扶、重點扶持、技術培訓、典型帶動等有效途徑,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戶均一畝藥、一畝果、一頭畜、一名外出務工人員的“四個一”產業發展目標,使他們走上了與全縣人民同步發展的道路,在共同發展中增進了全縣各民族群眾、信教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友誼,促進了團結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