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釗 項力軍 譚顯根
九月的鎮安,走進木王鎮坪勝村,一排排青瓦白墻徽派民居錯落有致,一條條通戶水泥路從一個庭院延伸到另一個庭院,一畦畦農家菜園掛滿豐碩的果實,一戶戶農家里湛藍的沼氣火焰取代了昔日濃濃的炊煙……好一幅如詩如畫的文明和諧新農村畫卷。這是該縣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景象。
突出特色培育新農民
2005年,神州大地吹響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戰歌。如何按照這一要求,高點起步建設好山區新農村?鎮安縣委、縣政府堅持從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入手,以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承擔新農村建設任務的新型農民為突破口,全力培育和諧、穩定、文明新農村的生力軍。他們加大投入,重點解決農村中小學校各項費用減免、寄宿制學校建設投入、農村貧困子女入學難、進城農民工子女就學難等問題,每年投入“兩免一補”、職業教育、基礎建設等教育經費2000多萬元。通過黨支部活動室、農民夜校每周開展一至兩次文化、科技知識培訓,通過文化、科技、衛生、農業、扶貧“三下鄉”活動,以及農廣校、職中等專業機構培訓,農民自覺在農村農民書屋學習等途徑教育培訓農民,每年受教育的農民達10萬人次,累計使5.5萬名群眾掌握了1-2門致富實用技術。
立足資源發展新產業
建設山區新農村,群眾致富是關鍵。為擺脫現階段大部分農民“有飯吃、沒錢花,想干事、沒事干”的兩難境地,縣上緊緊圍繞“統籌城鄉就業,建設勞務大縣”的目標,把市場、基地、企業、農戶有機結合在一起,就地轉移勞動力1.2萬戶2.2萬人。通過城鎮建設、高速路建設、云東釩業園區等一批建設工程實現勞動力轉移8000余人。到7月底,全縣勞務輸出5萬人,創收1.8億元。并按照“縣上抓龍頭、鄉鎮建基地、村組連農戶、部門搞服務”的運行機制,以象園茶葉公司、仙果酒業公司、藥材公司和百利得超市等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為龍頭,把科技要素、資源要素細化到以板栗、核桃、蠶桑、烤煙、魔芋、茶葉、養殖等特色產業為重點的綠色農業上,鼓勵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農村發展高效農業和新型農業。同時,抓住西康高速即將貫通帶來的商機,積極發展民營企業和一村一品,發展一村一品省、市級示范村14個、樣板村4個、推進村80個,實現人均一畝經濟林園、一畝經濟作物、一頭商品畜。堅持用市場化的思維統籌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的手段經營農業,以農產品加工、儲運、營銷為重點,扶持板栗食品廠、大地集團公司等龍頭企業實施技改,建成了桑葚酒廠、綠源玉米精粉廠、雪櫻花魔芋精粉廠等龍頭企業,形成了產加銷相銜接的一條龍產業化生產模式。
以人為本建立新體制
該縣不斷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全面落實醫療、低保、住房、計劃生育、養老保障等社保政策。制定出臺《鎮安縣關于加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意見》,初步建立起生活、醫療、教育、住房、災害應急等救助制度,今年保障城市低保對象1344戶3060人,農村低保對象6206戶1.8萬人。春季針對物價上漲對困難群眾生活影響,給每個低保對象增加臨時性生活補助129元。建設農村醫療救助體系,全縣98.63%以上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民政部門還對農村困難群體支付了醫療救助資金。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城鎮廉租房制度,為116戶350人兌付城鎮廉租房租金補貼14.95萬元。計劃生育獨生子女費、養老保險、婦女生育保險金全面落實,全縣基本形成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傷有所治,失業人員得到妥善安置,婦女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社保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