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景區是文化的載體。牛背梁森林公園的決策者和建設者深諳其中的道理。自開工第一天起,他們就把文化元素植根于工程建設之中,從小事做起,一個景點的命名,一個故事的挖掘,一個創意的構思,都融入文化的元素,貫穿文化的理念與內涵,真正把建設者的智慧溪流匯集成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海洋,讓牛背梁真正成為秦嶺明珠、中華脊梁。
2008年4月,縣上抽調文學藝術界所有文化人參與,組建了牛背梁森林公園文化包裝隊伍。從此他們就成為公園里每周必至,默默無聞的常客。“秦嶺自然分南北,牛背猶掛漢唐雪;天下山水歸宗處,唯我煙火眾生得。”一首《春拜牛背梁》抒發著他們對牛背梁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深熱愛。
縣上先后制定完成了牛背梁文化整理、包裝與宣傳方案。2008年11月,成功舉辦了省內文化名流“走進新柞水——西安第二生活區高端論壇”,在高端論壇上,薛寶勤、肖云儒、高建群、陶冶、孫見喜、方英文等省內文化名人圍繞秦嶺牛背梁發展獻計獻策,形成了牛背梁文化解讀、梳理、展示的思路,在打造秦嶺生態旅游精品景區上達成共識。此后,還成功的組織了商洛市文學藝術界“5·23”牛背行、鎮柞文學藝術界聯誼會、商洛詩歌學會“走進牛背梁、放歌父親山”采風等10余起文化活動,從而有效地挖掘和提升了牛背梁森林公園的文化內涵,賦予了牛背梁深厚的文化底蘊。
認祖歸宗的文化根基。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牛背梁那逶迤蒼莽的原始森林、自在歡實的珍禽異獸、溫潤清爽的氣候環境、五光十色的煙霞暮靄、幽眇神秘的長溝峽谷、儀態萬千的峰林巨陣、甘洌飄彩的飛瀑瀉泉、如夢似幻的植物演替、氣貫南北的隧道天橋、兼容并蓄的民俗風情、動人心魄的歷史傳說以及羚牛谷的三峽六園八瀑十橋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讓其成為秦嶺最富殖的地方和自然山水博物館。“秦嶺牛背梁,中華父親山”,“秦嶺牛背梁,山水博物館”,“走進牛背梁,朝拜父親山”,“問鼎牛背梁,傲天逍遙游”,“秦嶺明珠牛背梁,峰林瓊花佳天下”,“南瞻北望峰林瓊花天下山水歸秦嶺,星移斗轉白云碧漢牛背日月佑長安……”成為牛背梁文化深刻的表述。
物種認知的文化精髓。走進牛背梁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讓游客置身原始自然的美麗風光,認知和感嘆生物世界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為此,公園邀請省內植物專家、動物專家、地質專家對景區各類物象進行甄別與解讀,并對700多棵珍稀植物進行掛牌命名。從羚牛谷景區的嶺南三寶、地質奇峽、八瀑十橋、三十六潭、四十八怪、茫茫林海,到六尺嶺景區的峰林迷宮、植物演替、杜鵑花海、冰川地貌、高山草甸、冷杉大觀,羚牛部落都無不蘊含著秦嶺南北的民俗學、地質學、生物學文化元素。
宗教認同的文化靈魂。牛背梁建設以老莊文化為主線,以儒釋文化做點綴。打造陶冶性情,益智健身的認知之旅;打造走進峰林,感悟滄桑的探險之旅;打造登梯游心,騎牛得福的逍遙之旅;打造山水歸宗,尊崇秦嶺的朝拜之旅。把道家的清氣、儒家的正氣、佛家的和氣真正融合,讓人們在一次旅游中感受多樣的文化。
南北認可的文化搖籃。南來北往的先民遷移秦嶺南坡,也帶來了各地風俗民情,這里自然景觀旖旎多姿,山光水色交相輝映;移民文化淵源流長,秦風楚韻各競風流。在文化包裝過程中,著力挖掘語言、飲食、民居、民歌、戲曲等民俗文化,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表現出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讓濃郁的特色文化與藍天碧樹相映成趣,構成清純自然、質樸俊雅的優美畫卷,讓文化成為牛背梁蓬勃發展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