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3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13日從中國農業農村部獲悉,中國國家級制種基地增加至216個,到“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末供種保障能力將力爭提高到80%。
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認定結果。此項工作自2021年10月啟動,經過縣級申報、省級推薦、專家評審、公開公示等環節,認定黑龍江慶安縣等96個縣(市、區、場)為國家級制種大縣,認定遼寧省興城市等20個縣(市、區)為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加上此前認定的100個區域性良繁基地,中國國家級育制種基地達到216個,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是落實中國“種業振興”決策部署、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提升種源供給保障能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是2013年認定國家級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以來首次進行動態調整,并適當擴大認定規模。
在作物范圍上,此次基地認定落實中國官方穩定糧食生產和擴種大豆油料要求,適當增加了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數量。在區域布局上,重點支持優勢產區,兼顧不同生態區用種需求,擴大了南繁冬夏繁基地范圍,安排了東北極早熟玉米、西南熱帶血緣玉米制種基地。根據基地考核評估結果和有關方面發現的問題,此次認定取消了少數產能下滑嚴重、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不力的縣(市、區)的國家級制種大縣資格。
“十三五”期間(2016年至2020年),中國累計安排中央資金50多億元人民幣支持制種基地建設,滿足了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70%以上用種需求,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前述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將持續實施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和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提高基地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力爭到2025年國家級制種基地供種保障能力達到80%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