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衢州5月2日電(張斌 傅飛揚 藍晨)日前,在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詹家鎮夏金村一種植基地內,當地的農民們穿著制服,進行機械化作業。如今在他們眼里,種糧儼然是一份體面的職業。
為這份體面“添上一把火”的是該村黨支部書記董紅專。2019年,他獲得浙江省鄉村振興帶頭人“金牛獎”稱號。“金牛”形狀的獎杯是董紅專近40年來深耕農業領域的印記,也是他個人脾性的象征。董紅專說,在成為遠近聞名的“米老大”之前,他正是憑著一股牛勁,在貧瘠的土地上闖出一條生路。
1983年,初中沒畢業的董紅專輟學種起家里荒著的12畝責任田,之后又從親戚家流轉了20畝田,這32畝田一種就是19年。2002年,夏金村換屆選舉,他當選村委,分管全村百姓的種糧。
由于當地有水稻育種的傳統,董紅專起初想靠雜交水稻育種創收。然而,從2003年開始,由于各種原因,水稻育種一連虧了三年。此后,他改變思路,開始專業種糧。
2006年至2015年,董紅專的種糧事業按下了“加速鍵”。這十年間,他憑借種糧根據地成了龍游縣最大的種糧戶;建起1200平方米的糧食烘干中心、大米加工中心,延長了產業鏈,機械化種糧初具規模;創辦糧食公司,提供種糧社會化服務……
董紅專用于直播帶貨的工作室。 受訪者供圖“夏金村有6000畝田,換成過去,一年需要3000人每天干活才能種完。現在同樣的田地,一年下來只要106人就能種完,這是農業機械化的成果。”董紅專說,公司現有插秧機27臺,拖拉機12臺,收割機13臺,烘干機16臺,還有糧食搬運機器人。
董紅專“土地流轉+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基地”的新型經營模式為當地260多位種糧大戶、2.5萬余畝農田提供代育秧、代收、代耕等農機服務。如今,夏金村的村民們每天跟著他忙得不亦樂乎。據了解,該村800多戶農民,其中有100多名成為種糧“流水線”的一員,他們年均干活300天,平均收入達5萬元每年。
事業發展穩中帶升,但董紅專“不甘寂寞”。2016年,眼見夏金村丘陵上的橘林因一場凍害成了荒地,董紅專引入國家土地墾造項目,對3000畝拋荒山進行開發,實施規模化種糧。
據此,董紅專算了一筆賬:按照國家政策,每墾造一畝地,村民能一次性拿到6000元青苗補償款,3000畝能拿到1800萬元補償款。村集體能一次性拿到每畝3000元的政策性補貼,共900萬元。除此之外,墾造好后的土地統一流轉后,村民還能拿到每畝400元的租金。
對董紅專來說,每年最驕傲的事就是臨過年時,把一年的土地租金和工資以現金方式挨家挨戶發給農戶。如今,夏金村村集體年均收入超30萬元,較五年前翻了10倍。村民年均收入從0.75萬元增至2.7萬元,較五年前翻了近4倍。
村民和村集體增收后,村子也變了模樣。據了解,2017年以來,該村建起了物業樓、辦公樓、文化禮堂,以前的石子路也變成了柏油路。
眼下,各地未來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為此,董紅專推出了油菜水稻輪作。3000畝地里種下油菜,可供游客賞花。輪到水稻種植收割時,又可供游客體驗農事。
今年以來,董紅專已帶領村民建起“稻鱉共生”生態基地100畝;投入40萬元在辦公室內安裝起數字化操控設備;村里還準備引進新玩意——無人機駕駛艙,遙控遠程一按,車子就開始在稻田里作業……
從事農業工作多年,董紅專依然保持熱愛,依然渴望創新。提及未來,他說,希望能建一個糧食產業型的未來鄉村,讓農耕文化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