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10日電 (記者 張素)5G、人工智能、云計算和智能交通設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革新,讓各方對自動駕駛及智能汽車萌生更多期待。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自動駕駛商業化前景廣闊。
這份自動駕駛專題報告由畢馬威發布。“未來,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交通出行生態體系。一旦得以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將改變我們對出行、物流乃至生活工作中更多領域的概念。”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Norbert Meyring說。
報告著眼于中國自動駕駛發展過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其中顯示,中國本土企業已在汽車的系統集成方面取得較大發展,但傳感器和控制算法等關鍵技術創新能力仍需要提升。
“民眾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接受度仍在變化,價格是原因之一。根據往屆《全球汽車行業高管調查》,中國的自動駕駛功能早期的消費者接受度比大多數其他國家高。”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徐侃瓴分析說,不過,自動駕駛功能比其他汽車高端功能更為昂貴,令多數消費者難以承擔。因此,自動駕駛行業的增速受到限制。
報告還認為,中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已處于前沿水平,目前正進入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化發展的新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部署時間。
針對技術,報告指出,作為邁向自動駕駛的第一步,ADAS即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是一項門檻技術,能夠培養駕駛員、乘客和監管者之間的信任。ADAS系統的滲透率快速提升,未來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季剛進一步指出,自動駕駛系統主要涉及兩類感知系統,一是攝像頭輔以毫米波雷達,二是激光雷達攝像頭及其他雷達傳感器的組合。由于算法不能完全彌補常規雷達數據質量低的弊端,因此,激光雷達在高級自動駕駛系統中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畢馬威中國汽車行業稅務服務主管合伙人張曰文提出,2019年前,L2級ADAS系統通常只出現在3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的汽車。但從2020年起,L2級ADAS系統開始裝配于中端汽車,甚至在10萬元至15萬元的低端汽車上出現。車企若想觸及更廣闊的市場,需要采用智能技術吸引中、低端汽車市場的用戶,并做好客戶培養,使他們愿意接受高級別的自動駕駛。
這份報告還討論了自動駕駛在不同細分場景的商業化落地應用情況。
例如貨運方面。報告稱,與城市道路相比,高速公路是相對穩定的環境,其交通變化更少、車速更穩定、每公里所需調整更少,科技公司已在L4級自動駕駛技術道路測試上取得一定進展。除此之外,包括港口、礦區、末端物流配送等在內的自動駕駛細分場景在經過大量商業化試點之后均取得了顯著成果。
“整體而言,中國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應用提供了有利環境,同時頒布了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獲取資金。盡管在自動駕駛技術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潛伏了方方面面的風險,但中國自動駕駛行業依然雄心勃勃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勇往直前。”報告如是認為。
值得一提的是,畢馬威《2021全球汽車行業高管調查》的大部分受訪高管認為,鑒于當前技術的發展階段、創紀錄的投資水平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到2030年,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或將在中國公路上行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