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湖州6月17日電(記者 施紫楠)自浙江被賦予先行探索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使命以來,各地迅速掀起探索浪潮。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如何在這條日漸擁擠的賽道上繼續脫穎而出?
浙北“小個子”湖州用6個字給出回答:綠色、低碳、共富。
“五谷豐登”計劃、長三角綠色智造中心、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以生態價值轉化為底、智能制造改革為路、低碳創新探索為形,綠色低碳共富正成為湖州探索生態文明的新路。
眼下,該市正從綠色“出圈”到生態“破圈”,用系統理念解鎖生態文明“密碼”,源源不斷地向外釋放“生態磁力”。
湖州城市景色 項飛 攝 攝“1.0版”:生態資源高價值轉化
翻開湖州的文明史,從千年前的桑基魚塘開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似乎是其自帶的稟賦和必答的命題。
2005年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湖州市安吉縣余村誕生。一顆綠色種子,從此埋入太湖與東海之濱的改革沃土中。
炎炎夏日,驅車駛入湖州市德清縣下渚湖街道上楊村,沿路綠樹成蔭,如入“綠野仙境”。
以前的上楊村是一個典型礦山村,家家戶戶從事石礦產業,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隨著12家石礦的陸續關停,綠水青山又重新回到村民面前,生態旅游也在山間蓬勃發展。
“依托原生態自然風光和交通區位優勢,我們在2020年引入天際森谷戶外旅游項目,運營以來已帶動附近村民就業100余人,增加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上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方明說。
從“賣資源”到“賣風景”“賣文化”……眼下,綠色已成為湖州各地鄉村的“金招牌”與“聚寶盆”。一幕幕“兩山”轉化的縮影,構成這片綠色土地謀求共富發展出路的生動寫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山水林田湖草沙究竟價值幾何?過去無解的這個問題,也在湖州率先得到破題。2020年,安吉開展“兩山銀行”試點建設,以科學的方式給綠水青山貼上“價格標簽”。
“存入”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湖州緊接著出臺《湖州市全域推進“兩山銀行”建設工作方案》,推動各區縣探索形成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推動‘兩山銀行’在全市域建設,不僅能協調產業招引層次、提高項目落地質量,還能依托其運行機制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多地合作共贏,讓資源資產在更大空間發揮作用。”湖州市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處工作人員陸巧玲說。
“兩山銀行”實現了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水平轉化。“兩山銀行”聯盟的成立,則將探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案提上日程。
陸巧玲介紹,“聯盟將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多地合作共贏,讓資源資產在更大空間發揮作用,走出更多差異化發展路線、資源資產保值增值路徑,推動GDP和GEP高效協同增長。”
眼下,隨著“兩山”轉化通道的不斷拓寬,湖州這座綠色之城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趕超勝勢,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的綠色低碳共富格局正在形成。
湖州夜景 項飛 攝 攝“2.0版”:綠色智造高質量變革
產業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生命力之一。去年,湖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44.9億元,同比增長9.5%,增幅居浙江第二。
2022年3月30日,其召開新時代湖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會,提出打造全國綠色智造名城,實施“碳效論英雄”和“未來工廠”攀登計劃。
這幾天,浙江西塞山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立軍每天都會來到位于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的西塞科學谷項目現場查看施工進度。
“我們以‘綠色低碳創新策源地’為功能定位,以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應用型科學裝置為載體,打造集基礎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科技創新賦能于一體的大創谷平臺。”楊立軍說。
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對于這個發展資源稟賦并不出色的浙北城市,不少人發出疑問:湖州高質量的發展空間在哪?
綠水青山間科技的創新變量,成為其趕超發展的最大增量。
為優化市域生產力布局,湖州聚焦云計算、新能源、時尚等綠色低碳產業,推出“五谷豐登”計劃。五座“創谷”播撒在綠水青山間,串聯起一條南北向的創新通道。
昔日風光山谷,今朝創業高地。突出生態、綠色、智能發展主題,做精生態農業、做強綠色工業、做優現代服務業,眼下的湖州,正從賣石頭、賣風景的1.0版本,朝著智能制造、綠色產業的2.0版本發力。
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的南潯,謀劃打造千億級“光電灣”,計劃3年內形成集聚上下游企業超百家、投資和產值超千億元、稅收超百億元的光電通信產業集群。
“我們要打破原本被動承接周邊大城市溢出效應的思路,把自身資源稟賦放到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范圍中去尋找新定位,實現‘彎道超車’。”南潯區共同富裕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無中生有”布局光電通信產業,也證明了湖州對高質量發展綠色智造產業的決心與魄力。懷揣著“浙北再崛起”的雄心,其參與到都市圈、城市群的競合中。
志在打造長三角綠色智造中心的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眼下已呈現出沸騰狀態。
今年一季度,長合區實現財政總收入3.62億元,同比增長30.6%;159家規上企業累計總產值66.65億元,同比增長40.23%;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11億元,同比增長164.2%;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4.1億元,同比增長440.35%……
“項目招引是長合區的生命線。作為一個新平臺,要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中突圍而出、虎口奪食,唯有緊跟形勢創新打法,實現專業化、精準化、機制化招商。”長合區相關負責人說。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眼下在湖州,曾經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工業經濟“脈絡”正悄然發生轉變。
俯瞰湖州城市景色 項飛 攝 攝“3.0版”:低碳領域高品質創新
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探索“雙碳”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湖州向來敢為天下先。
運用數字化理念與技術,其建立全國首個工業碳平臺,構建工業碳效對標體系,首創“工業碳效碼”,首推“碳效貸”。
“實施工業碳效改革,我們構建了一個‘評價有依據、低碳有紅利、高碳有壓力、減碳有激勵、考核有手段’的閉環工作體系。”湖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陸建衛介紹,目前“工業碳效碼”已在浙江推廣,實現4.2萬家規上企業“賦碼用碼”全覆蓋。
綠色、低碳是共富的內涵,也是實現共富的有效途徑。
深諳此理,湖州在2022年3月初正式印發《綠色低碳共富綜合改革實施方案》,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被擺在突出位置,計劃到2024年,形成全市生態產品“一張圖”,完成GEP核算結果進規劃、進考核、進決策、進項目的制度體系全面構建。
在浙江,GEP已不是個新鮮概念。湖州的底氣為何?
2021年12月,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安吉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正式上線,發放首批碳匯收儲交易金和碳匯生產性貸款,讓“用空氣換真金白銀”不再是天方夜譚。
安吉縣山川鄉馬家弄村通過合作社在村里流轉了4500畝竹林后,通過交易拿到180余萬元的竹林碳匯收儲交易金。村民丁渭寶家的20畝竹林,每年能拿到4800元租金。
“過去這些年毛竹越來越不‘走俏’,價格賣不起來,‘拋荒’現象很嚴重。”讓丁渭寶沒想到的是,現在空氣竟然還能換錢,竹子又重新成了“香餑餑”。
竹林碳匯“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變現”,目前安吉已實現增碳匯和“銷售”碳匯閉環,收儲、“銷售”碳匯交易額108.62萬元和56.28萬元。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到‘創模式’,我們探索出了一條從資源驅動向內涵增長轉型的新路子,必須拉高標桿,努力把‘誕生地’打造成‘樣板地’,為全國創造更多經驗。”中共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以上述種種為開端,眼下的湖州,正朝著一條頗具地方特色的“碳達峰、碳中和”道路奮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