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18日電 題:助力“雙碳”目標 中國北疆內蒙古步入“新能源時間”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步入“新能源時間”。
當地6月16日召開內蒙古新能源發展論壇,隔日召開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重卡產業發展大會,“新能源”一詞再成高頻詞。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內蒙古能源生產總量約占全國的1/6,外輸能源占全國跨區能源輸送總量的1/3,在保障全國能源供應和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進入6月中下旬的內蒙古包頭、鄂爾多斯等地,正在加速新能源步伐,以此助力國家“雙碳”目標。
6月18日,記者從包頭市政府獲悉,官方通過“借鑒”海港碼頭集裝箱模式,探索出的陸路全封閉“綠色低碳”運輸模式,解決了當地進入冬季用煤高峰期后,運煤大卡車沿城區撒煤的老大難問題。這可謂新能源帶來的“紅利”之一。
其具體做法是:在煤礦坑口和城區周邊設立集裝箱轉運站,通過企業生產的新能源電動重卡加裝智能硬件,整個電煤全程實現集裝箱運輸,有效降低揚塵污染,減少車輛排隊、尾氣污染。
這一應用場景中,新能源電動重卡成為利器。
包頭市市長張銳表示,當地將大力推動新能源重卡產業發展,建設內蒙古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推動更多企業集聚發展,助力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集群壯大成勢。
這只是內蒙古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圖為內蒙古包頭推出的新能源重卡。 吳杰 攝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上,當地正在打造的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亦屬亮點之一。
“該項目是中國國內目前規模最大的大型光伏治沙基地,工程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庫布其光伏治沙事業部總經理李永鵬介紹,該項目的最大亮點在于,通過光伏板不僅可實現板下種植,還可有效遏制沙丘移動、治沙改土,創造綠色生態效益。
李永鵬認為,借助自主研發的大跨度光伏支架智慧系統技術,該項目的板下農業完全可以實現現代化、機械化、智能無人化操作,使得“光伏+”多重效應成為可能。
記者從當地治沙企業獲悉,“十四五”時期,該項目還將重點支持打造庫布其光氫治沙零碳產業基地,基地建成后將新增沙漠綠化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讓清潔能源在這片沙漠上變得清晰可見。
作為中國煤炭大市的鄂爾多斯,除了庫布其沙漠上的光伏治沙項目外,當地打造的零碳產業園亦被外界大力關注。
鄂爾多斯市委常委、伊金霍洛旗委書記華瑞鋒介紹,位于伊金霍洛旗境內的該零碳產業園,規劃總面積73平方公里,分三期規劃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末,實現百億度綠電供給消納、年減排二氧化碳1億噸、創造10萬個科技人才崗位、產值達到千億元人民幣。
在華瑞鋒看來,該零碳產業園“能搶抓新能源產業向新能源富集地區有序轉移的戰略機遇,聚焦發達地區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對綠電的迫切需求,以零碳產業園為載體,承接先進裝備制造業轉移,為暢通國際零碳貿易、贏得發展先機打好基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