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智慧的凝聚,也是我國一筆最大的文學遺產。然而長期以來,散文研究卻遠遠落后于散文創作。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重要的一點便是散文研究者普遍缺乏一種現代意識和開拓精神,他們過于迷戀傳統的文章學,研究手段單一,視野也不夠開闊。因此,散文研究要有大的發展,就必須打破過去那種因循守舊、重技巧輕理論,過于單一和逼仄的格局,建立現代的批評視野。
丁曉原的《媒體生態與現代散文》(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8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有現代批評意識,致力于開發散文研究新空間的力作。
這部書以晚清至“五四”這一時段的散文創作為對象,從媒體生態的視角,對媒體與散文的關聯進行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深入研究。而且,作者抓住“斷裂正是一種深刻的聯系”這一文學流變的歷史邏輯,將研究的焦點放在如下三個關鍵詞上。“媒體生態”是指晚清至“五四”時期與媒體生成發展有關的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公共空間”是晚清“五四”時期報刊的顯著特征,也是散文主體由文人型轉變為知識分子型的重要表征。“散文現代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工具層面,即媒體為散文的寫作與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方式;價值層面,即特定歷史語境中的媒體價值訴求影響著散文的價值取向,為散文開新變異提供現代性要素;話語空間層面,作為開放的公共空間,媒體的興盛發達使散文的話題、體式、作者個人風格的多樣化成為可能。
面對這樣一個多維豐富的存在,如果沒有清晰的思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沒有對現代轉型期的中國散文有著全面深入的把握理解,沒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將個人的文學史識融入材料中,那么研究者很容易陷于進退失據的境地,甚至在交織如麻的媒體生態場域中迷失目標。難得的是,丁曉原以上述三個關鍵詞作為綱領并貫穿全書始終,主線清晰,既有總體性的概括梳理,又有個案的細致分析,既有學理性很強的概念界說,又有生命的感悟、心靈的會通,以及準確到位、生動活潑的文字。
當然,僅僅有現代意識和學理性還不夠。大量的事實表明,在人文研究領域,研究者擁有豐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并在這些材料中提煉出屬于自己的見解尤為重要。在本書中,這樣屬于自己的見解比比皆是。《媒體生態與現代散文》的開拓性,還體現在媒體生態與散文流派生成的研究方面。以往,人們詬病散文研究,其中一個口實便是散文不似小說和詩歌,有眾多流派的生成和文藝論爭,散文研究界似乎也默認了這個事實。而丁曉原對現代散文的流派進行了全面且有創見的研究。其中,對“語絲派散文”的研究最具創意。作者認為,《語絲》的創作及其存在,完整地建構了現代散文的格局,表征著現代散文開始走向一個自覺的時代。這樣認識《語絲》散文在中國散文現代轉型中的意義和地位,不僅需要見識,更需要膽略。可貴的是,丁曉原這種“歷史的還原”是建立在與《新青年》比較,尤其是建立在對“語絲體”來龍去脈的論證,以及對周作人、鐘敬文等人散文的分析之上,這樣就避免了空疏與理論高蹈。當然,對“語絲派散文”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注重在媒體生態場域中研究現代散文流派的生成,無疑打開了散文研究的另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