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6日電 今日出版的《福建日報》刊登文章《“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習近平在福建保護文化遺產紀事》。全文如下:
1990年6月8日,習近平在福州華林寺調研。
1997年6月30日,習近平出席林則徐出生地、故居、紀念館等修復竣工儀式。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
每一天,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都是人潮如織。徜徉在幽深的坊間巷里,人們沉醉于“明清建筑博物館”雕梁畫棟的精美絕倫,驚嘆于這里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冰心等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
當人們在感悟著福州厚重的歷史、感喟于“海濱鄒魯”悠久燦爛的文化時,不一定會想到,20多年前在一位福州主政者的帶領下,市委和市政府以及有識之士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文化根脈所做的努力。
他就是1990年4月開始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
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極為重視。他不僅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觀點,并且推動了一系列保護文化遺產的開創性實踐,為延續福建文化的“根”與“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給福建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初冬時節,福建日報記者深入福州、三明等地,探尋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關心和支持文物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故事,記錄下他各項開創性實踐的成果與效應。
高瞻遠矚:“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著名建筑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如是說。
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承載著這個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代表著這個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
思想是行動的指針。早在廈門、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對文物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就很重視,到福州和省里工作后,他提出了很多極富遠見的看法。
1986年1月10日,在廈門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就提出,需要警惕對歷史文物的“建設性破壞”,“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指建設性破壞)來換取其他方面發展的”。
1990年4月,主政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之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物及文化遺產工作在習近平心中的分量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