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套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年內問世看重地域特點中小學有望9月推廣
法制晚報訊(記者李文姬趙穎彥武文娟)傳統文化進課堂,將“有本可依”。全國25個省區市共500冊省級版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已研發完畢,有望9月開學推廣。如此大范圍、大規模地推出標準化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在國內尚屬首次。
《法制晚報》記者從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了解到,各地教材均保留的內容為16個固定基礎學科,比如《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等,同時加入了地方的歷史、地理、非物質遺產等12個模塊的內容。
在京版教材中,京味文化濃郁。比如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以及“北京的歷史”等模塊,同時,就連豆汁兒、驢打滾等小吃也入選教材。
新版教材
制定不同年級內容《孫子兵法》《中庸》等入圍
該系列教材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項目之一,由總課題組傳統文化教材研發基地——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承擔各省教材的統籌、編校等工作。
據悉,該系列教材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
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課程結構經專家組反復研討、論證,制定了不同年級應掌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深度。
如小學低年級段以蒙學經典《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為孩子們奠定詩詞美學基礎;高年級段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中庸》等;初中階段則學習《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典,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到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階段則進行傳統文化通識教育。
●解讀生動有趣地滲透中國傳統哲學
《孫子兵法》、《中庸》等一些傳統文化中充滿了我們中國人的智慧,也表現出我們中國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實際上傳遞的是中國的傳統哲學。
比如《孫子兵法》以一個個比較生動有趣的兵法故事來讓孩子潛移默化地了解其中深邃的哲學道理。對孩子長大后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用處。昌平區昌盛園小學校長吳寶文也表示,《孫子兵法》是我們民族的經典著作,能夠幫助孩子們解決在學習、生活以及未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對話9月開學有望推廣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法晚”):新版國學教材與舊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有何不同?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課題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健:新教材是在此前教材基礎上完善的,由統一的全國版變身為了25套地方版,涵蓋北京、上海、安徽、山東等地。
法晚:課題組專家是如何構成的?
張健:各地國學教材編寫都是由教育專家、文化專家、歷史專家等合力完成。不僅考慮到歷史文化內容的真實準確,還對如何安排課程結構方便學生接受也進行探索。
法晚:在內容上,新教材是否版版不同?有沒有固定內容?
張健:各地教材均保留的內容為16個固定基礎學科。比如《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等。《道德經》則從小學課本挪到了高中教材中。
法晚:新教材何時可以進入校園?
張健:目前教材已經基本編寫完畢,將送到各地再由專家進行審訂。之后,再報審教育部門。預計今年9月開學,就可在學校推廣了。
京版落點
看重地域文化特色分為歷史地理等12個主題
此前各地區國學教育往往容易陷入“只讀儒家經典”或“只以誦讀為上”的教學誤區,而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不僅僅只有儒家和誦讀,應包括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