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與國民黨的關系”的新探討
百團大戰與國民黨有何關系?這一問題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
王榮林認為,百團大戰期間,華北敵后的國民黨軍衛立煌部、閻錫山部、龐炳勛部等紛紛出擊,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八路軍百團大戰。盡管華北敵后國民黨軍隊的出擊與八路軍百團大戰相比,其規模、時間及戰績均不能相提并論,盡管蔣介石曾對國民黨軍隊的出擊,尤其是對第一戰區中央軍的積極出擊頗多責備之詞,并曾下令制止,但縱觀全局,其積極作用仍是不能否認的。首先,阻擊和牽制了華北南部之敵的北援,從戰略上配合了八路軍百團大戰。其次,在國共雙方剛結束華北磨擦這一特定時期,國民黨軍隊的出擊不僅顯示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合力御侮的優良傳統,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緩和了華北敵后國共雙方的矛盾。再次,在一定程度上振奮、鼓舞了八路軍將士和全國人民。
劉貴福撰文,以百團大戰、中條山戰役為例,深入地探討了抗戰中期的國共配合作戰問題。他指出,抗戰中期,以華北摩擦和皖南事變為標志,國共矛盾激化。但在此一階段,國共雙方軍隊在戰場上仍給予對方一定的配合。中共發動百團大戰有打破日本進攻西北計劃、影響全國戰局、擊敵和友、加強國共合作的戰略意圖。在百團大戰中,國民黨晉南部隊給予八路軍以一定的配合。
“毛澤東對百團大戰態度”研究的新梳理
長期以來,人們對毛澤東在戰役發起前后的態度及其對戰役的評價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06年劉炳峰撰寫《毛澤東在“百團大戰”前后》一文,對這一問題重新進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發動“百團大戰”是當時八路軍眾多將領的一致意見。但從時局出發,作為總攬全局的統帥和戰略家,毛澤東并不主張當時就打。(2)彭德懷等主意已定,決意要“大打一場”,戰役終于在三個月后“提前打響”。事已至此,毛澤東還是給予大力支持,并在勝利后致電祝賀。(3)在對“百團大戰”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為總結經驗教訓起見,對于戰役中存在的缺點、問題,毛澤東也是不甚滿意的,并提出了批評意見。
“百團大戰評價”研究的新審視
學術界在充分肯定百團大戰的歷史作用和重大意義的同時,又指出它在軍事上有許多教訓值得汲取。
徐裕齡認為,百團大戰是敵后戰場戰略反攻的開端。百團大戰的戰略作用主要表現在:(1)在軍事上給予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不僅在華北打擊敵人,而且帶動了其他地區的抗戰軍民向敵人發動攻勢,使戰略主動權開始轉變到抗戰軍民的手中。(2)百團大戰使全國軍民增強了斗爭勇氣,堅定了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同時對日軍士氣也是沉重的打擊。(3)百團大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共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威望,為中共建立和擴大抗日民主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通過百團大戰,八路軍得到了鍛煉提高,開始向正規化轉變。
岳思平認為,百團大戰的勝利,是在中國全國抗戰處于戰略相持階段、妥協投降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下取得的,具有重大的軍事和政治意義。其體現在:(1)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2)百團大戰策應了正面戰場作戰,抑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逆流;(3)徹底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誣蔑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謠言,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他也指出:這次戰役,八路軍也做出了很大犧牲,尤其是戰役第二階段,進行了與八路軍裝備不相適應的攻堅戰,過多地消耗了抗日軍民的人力、物力,給爾后堅持華北抗戰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于國紅認為,百團大戰牽制了大批日軍,減輕了正面戰場的壓力,延緩了日本南進的步伐;百團大戰的實施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抗戰到底的信心;百團大戰在國際國內引起極大反響,提高了中共和八路軍的聲望,揭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證明了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是抗戰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