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南京保衛戰是從12月5日日軍發動進攻到12月12日守城的中國軍隊宣布撤退時結束。在這場為期僅八天的戰斗中,敵我雙方投入數十萬兵力,戰況激烈,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在八年抗戰史上寫下了最悲壯的一頁!
南京危急!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在上海的八字橋打響第一槍后,南京政府就十分清醒地知道,一旦日軍占領上海后,決不會停留,下一個目標就是南京。果然,11月8日淞滬會戰結束后,日軍便兵分兩路直逼南京:一路以上海派遣軍第9、13、16師團主力尾隨國民黨軍隊沿滬寧線西進,一路以第10軍的第6、18、114師團和國崎支隊全部沿太湖南岸向湖州集結。
面對嚴峻的形勢,11月中旬,蔣介石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守衛問題。第三戰區重新制定了作戰計劃,其主導思想是:
(1)京滬線方面,以最小兵力利用吳福線(蘇州至福山)工事,阻止來敵,不得已時,轉進錫澄(無錫至江陰)、宜(宜興)武(武進)等陣地,節節抗擊。
(2)由京滬線抽調兩個師,另再抽3~5個師,拱衛南京,并預先構筑工事。
(3)滬杭線方面,扼守崇德、石灣、南潯線及臨平、吳興線,最后以第十集團軍退守杭州附近,第七軍兩個師退守長興附近。
(4)后到川軍六個師于廣德、寧國附近集中,重點于廣德方面,攻擊滬杭方面來敵。
11月20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城防總司令官,隨即將警衛執行部改組為衛戍長官部。
外線失陷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由于在淞滬會戰結束后的撤退中,國民黨軍隊未能如蔣介石所愿,節節防守、逐次抵抗,相反自一開始撤退就幾乎潰不成軍。11月19日,日軍攻占常熟后,吳福線難以防守,國民黨軍隊主力繼續向錫澄線及太湖西南等地潰退,蔣介石原來以為“有良好地形,堅固陣地,可以扼守”的錫澄線同樣沒有發揮作用。11月20日,蔣介石調集第23集團軍川軍的5個師、2個獨立旅,由四川趕赴皖南廣德、浙西北的泗安、長興一線。不過,也沒有未發揮多大作用。11月25日,無錫失守。26日,位于太湖南岸的吳興失陷。29日,日軍侵占宜興。30日,日軍攻陷廣德。從東南、西南兩個方面對南京形成包圍之勢。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陰失守。至此整個外線幾乎全部淪陷,南京處于被包圍之中。南京的第一道防線江寧、牛首山、淳化、湯山,龍潭之線也暴露在日軍的面前。
南京失守
12月3日,各路日軍已逼近南京外圍。5日拂曉,日軍開始進攻南京外圍防線的守軍,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南京守軍雖奮力苦戰,卻屢戰不利,損失慘重,被迫節節后退。12月7日,日軍在炮兵部隊及航空兵的強大火力支援下,開始向守衛南京的第一線前沿陣地發起全面進攻。經過兩日激戰,南京城各外圍防御地段上的工事多被日軍火力摧毀,守軍傷亡慘重,防守淳化的第74軍第51師接連打退日軍一個旅團的10余次進攻,擊毀日軍坦克15輛,斃傷日軍500余人,而第51師也傷亡慘重,第301團團長以下官兵傷亡1400余人,9名連長全部戰死沙場,第301團基本喪失了戰斗力。8日下午,日軍在坦克的掩護下先后攻占了湯山鎮、淳化鎮等外圍據點。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令守軍退至雨花臺、紫金山、鳥龍山、幕府山及南京城垣一線復廓陣地防御。9日,日軍送來勸降書,要求守城軍隊在10日正午以前投降,但這一要求遭到拒絕。
10日,日軍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在空中六七十架飛機的掩護下,日軍地面部隊向雨花臺、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等中方守軍陣地發起進攻,中日軍隊在南京城內外展開了大廝殺。中國軍隊奮勇殺敵,日軍的進攻一時受阻。12日,日軍又展開總攻,飛機大炮密集地向各城門集中轟炸,古老的城墻被炸得亂石橫飛,日軍從炸開的城墻缺口上潮水般涌入城內,成百上千的中國士兵在長官戰死無人指揮的情況下,自發地迎上去,用血肉之軀阻擋敵人。戰至12日16時,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皆被日軍突入,南京城內多處響起激烈的槍炮聲,守城部隊與突入的日軍展開激烈巷戰,南京城已無法固守。12日17時,唐生智下令各部隊突圍撤退,至此,南京保衛戰宣告結束。
評價一場戰事的成敗并不以一城得失做標準,而是根據是否達成預期的戰略目標、是否較多消滅敵方并較少消耗己方的實力做出判斷。從戰前制定的戰略目標看,爭取時間、拖住日軍、以利再戰是南京保衛戰的重要戰略目標。然而,戰前原本預定進行一到兩個月的戰事僅8天就結束了,一直以來,我們總是一味地強調日本軍隊如何兇殘和野蠻,卻很少反思本民族在那場戰爭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守城部隊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破城?軍隊傷亡人數為何那么多?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反思。
守城的時間為什么那么短?
國民政府守衛南京的總方針是作“短期固守”。也就是說,南京的失陷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沒想到“短期固守”的時間竟然如此短,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仔細分析這場戰役,不難看出個中原因。
一是戰略上的錯誤。抗戰爆發后,蔣介石認識到,中國的對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消耗戰,然而他提出的戰略原則卻是防守作戰。在南京保衛戰前,中國軍隊集中兵力于南京城郊,做消極防御,固守孤城如同坐以待斃。而當日軍進至南京城下時,南京衛戍部隊奉命不得主動出擊,而采取分兵把守的下策,每個部隊負責的正面防御都很寬,缺乏縱深配備,也沒有充足的預備隊。日軍進攻時,集中兵力專攻一點,致使中國軍隊處處被動挨打。在激戰中,有的部隊提出主動出擊的計劃,也得不到批準。例如守衛紫金山、蔣王廟一帶部隊曾于敵猛烈圍攻之際,聯名建議,趁敵出動進攻之機,集中全部機動兵力,主動出擊敵駐地,威脅敵人后方,以爭取主動。可是,這一出奇制勝的戰斗方案,竟未獲批準,致使紫金山陣地更趨危急。此種戰略思想上的錯誤,貫徹南京保衛戰的始終。
二是軍力上的差距。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部隊總兵力15萬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剛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殘缺部隊,老兵很少,新兵大都沒有受過訓練,許多連槍都沒打過。據時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的譚道平統計:守軍中,能直接同敵人廝殺的戰斗兵只占60%,剛入伍的新兵又占了將近40%。而且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武器裝備。在南京展開激戰時,空軍戰機己損失殆盡;海軍主力艦艇一部被炸毀,一部已撤至長江中上游。
日軍負責攻擊南京的華中方面軍共轄9個師團,除1個師團留作上海的警備部隊外,其余幾乎都投入南京作戰,總兵力10萬人左右,都是剛剛調到中國戰場來的作戰部隊,大多由訓練有素的老兵組成,戰斗力較強。在武器裝備方面也具有明顯優勢,作戰時有新式坦克、火炮等重武器裝備,并且還有飛機和艦艇的炮火支援。
三是防御工事的缺陷。南京外圍陣地的防御工事雖經營多年,但大部分不符合實戰要求。淳化鎮、牛首山一帶陣地上構筑的鋼筋水泥工事,有的用土埋著,有的門打不開。而機關槍掩體的槍眼做得都很大,很容易被敵人發現進而集中火力加以摧毀。位于四郊的炮臺工事,雖以鋼筋水泥構筑,但“暴露而且密集于狹小之地域”“完全不切實用”。更惡劣的是,中山門至光華門之間的城墻上構筑的永久工事,只是在外面涂了些水泥,內部的橫梁多以竹子充數。戰士一腳踏在暗堡上,暗堡頓時塌了半邊。由于布防倉促,南京警備區并沒有給所有的部隊配發工事分布圖,再加上各處工事和大量民居混在一起難于查找,于是有的部隊在這方圓十幾平方千米的地面上疲于奔波尋找防御工事。
傷亡為什么那么大?
據各方數據綜合分析,中國軍隊在南京保衛戰中損失大約10萬人是可信的數據。而在戰斗中真正陣亡的人數并不多,多數官兵死于混亂的撤退中以及被日軍俘虜后殺害,而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制定防守計劃搖擺不定。在南京保衛戰前,蔣介石始終處于戰略企圖的矛盾之中。會戰之前他力排眾議,做出了短期固守的決策,并從主觀愿望出發,認為預期防守在1月至2月。當得知日軍正包圍南京、守軍面臨被圍殲的危險時,從保存力量的角度考慮,又改令撤退,然而命令中卻又含糊其詞,電報發出后次日又有動搖,再以信函形式要求衛戍司令及副司令,希望“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可以說,統帥的決心猶豫、徘徊于撤與守之間,已經犯下了兵家大忌。
負責守衛南京的唐生智當初為了表示破釜沉舟,背城一戰的必死決心,要求將下關到浦口間的渡輪撤退,禁止任何部隊和軍人從下關渡江;并通知在浦口的胡宗南第一軍,由南京向北岸渡江的任何部隊或軍人個人,都予以制止,如有不聽制止的,可以開槍射擊。這一看似英勇的做法恰恰違背了軍事科學的最基本定律,即無論統帥的決心和熱情大小與否,都必須和當時的軍事態勢及客觀環境相結合,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事實證明,正是這些舉動為后來部隊撤退時無船可用埋下了伏筆。
二是撤退時組織無力。南京保衛戰中,高級軍官在組織撤退時混亂無章是造成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首先,由于安排不周,大部分部隊沒有按計劃撤退。12日,唐生智宣布部隊突圍、撤退的命令后,考慮到時間緊迫、人多船少的客觀情況,明確規定只有衛戍司令部各機關及其直屬部隊、第36師由下關碼頭渡江,其余部隊均由正面突圍。這一原則本比較切合實際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時,他又補充口授命令其他部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以過江向滁州集結。如此一來,許多原定突圍部隊均蜂擁至江邊,數量接近9個師。由于人多船少,渡江時,秩序極為混亂,有的船開動后,遭到岸上部隊開槍射擊;有的裝載過重沉入江中,許多求船不得的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自作木筏,冒險渡江,造成數以千計人淹死在江中。
其次是通訊不暢也造成了損失。當唐生智下達撤退的命令時,用無線電通知處于監軍胡宗南的第一軍,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命令沒有傳到南京長江北岸的守軍,造成北岸的守兵以為渡江的部隊是逃兵,就開槍射擊,直到唐生智渡江后才停止射擊,也造成數以千計的人員無辜傷亡。有些下屬部隊與上級失去聯系,根本不知道撤退的命令,喪失了撤退的機會。更可恨的是有的部隊長官接到撤退的命令后,并沒有把突圍命令傳達下去自己就就一走了事。正因撤退不力,使數萬名軍人滯留南京城,當日軍進城后,這數萬名軍人在被俘或潛入民間被搜捕后,絕大部分遭到屠殺,成為南京大屠殺中悲慘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