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二年吉林保遼陽文武各員給予獎勵的咨文。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清軍在平壤戰役和黃海海戰中慘敗,日軍兵分兩路侵入我國東北遼南地區。一路渡過鴨綠江,攻占了九連城,隨之安東、鳳凰城、寬甸等地相繼失守。另一路在遼東半島東岸花園口登路,繼而攻占金州、大連、旅順。10月,日軍大舉侵入我國東北。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素有愛國傳統的吉林人民,英勇地投入到反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之中。
吉林駐軍赴遼抗敵。日軍搶渡鴨綠江,北洋各軍一再潰退。1894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攻占了遼南重鎮海城。暫時得手的日軍,其勢洶洶,企圖攻克戰略要地遼陽,繼而直取奉天(今沈陽)。海城失守,遼陽告急;遼陽不保,奉天難守。為此,清政府諭令吉林、黑龍江兩將軍急赴遼陽鎮守。吉林將軍長順率軍至遼陽,和其他友軍共商戰守方略。為防止日軍繼續北進,長順等采取反攻海城,力保遼陽的作戰方針,從1895年1月中旬開始至2月底,先后對海城日軍發動了5次反攻,給日軍沉重打擊,日軍困守海城80余天未得前進一步,從而保住了遼陽,使奉天免于戰火。
在吉林官軍英勇參加抗擊日寇的同時,吉林民間武裝也積極地投入到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吉林夾皮溝金礦流民武裝頭目韓登舉(亦稱韓邊外),率礦勇500余名隨軍抵海城前線參戰。在反攻海城和保衛遼陽的戰斗中,由于韓登舉所部沖鋒在前,驍勇善戰,屢挫敵鋒,致使“韓邊外之名為敵所畏”。東邊道(包括今吉林省通化、柳河、白山、集安、撫松等地)一帶民眾,先后組成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10個民團,每團l000至2000人不等。1895年春,東邊道一帶民團配合清軍作戰,英勇打擊日寇,收復寬甸、長甸二城鎮,給殘暴的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當日本侵略者入侵我國東北的消息傳來,吉林各界民眾積極行動起來。吉林和黑龍江兩將軍告示從吉林境內招募兵勇6000人。各地青壯年積極響應,據記載,僅琿春、雙城堡兩地就招募新兵750人。當時交通運輸能力低下,大部隊調動,主要是靠沿途地方官署提供運輸服務。由于軍情緊急,吉林各州、縣不僅負責本省駐軍調動的運輸服務,而且還承擔黑龍江駐軍趕赴前線戰勤運輸任務。如黑龍江將軍奉命率軍赴前線參戰,取道吉林、長春前往,其所帶帳篷、器械、軍火、糧草等,均由經過的地方預備大車運輸,并次遞傳送。此次兵差,僅農安縣就先后動用運輸大車132輛。為給前線抗敵提供軍需,吉林機器局日夜趕制各種軍火。戰爭期間,在保證吉林軍隊所需軍火的同時,還為奉天和黑龍江軍隊作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如1894年10月28日,吉林機器局一次就為黑龍江齊字營交清來福槍子母50萬個,來福槍銅帽50萬個,毛瑟槍子母30萬個,足足裝了100輛大車。在長春,趙甸升等12人捐銀2萬兩,以濟軍餉,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
日本侵略軍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頭等全權大臣,到日本求和。日本政府借機訛詐,對清政府施加種種壓力。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馬關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中日講和條約十一款》,又稱《中日馬關條約》,中國割地又賠款。條約簽訂以后,沙俄認為日本占領遼東半島,阻礙它向中國東北擴張侵略勢力,就聯合德、法兩國一起出面干涉,迫使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為此,1895年11月8日,李鴻章還同日本簽訂《交收遼南條約》,日本又從中國勒索白銀3000萬兩作為“贖遼費”。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的徹底失敗而告終,但吉林軍民英勇的抗日斗爭,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省檔案館保存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吉林保遼陽文武各員給予獎勵的咨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這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