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對于白刃戰的依賴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據魯西南地區老八路的回憶,在殘酷的“五一”大掃蕩結束之后,通常每個八路軍戰士的子彈只有20發。為了迷惑鬼子和漢奸,戰士們在子彈帶里全裝上秸稈,裝作子彈很充裕的樣子。由于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火力戰,更沒有足夠的子彈進行訓練,所以八路軍在射擊作戰時不占優勢,只有依靠刺刀來解決問題。呂正操的抗日救國軍對刺殺訓練就非常重視。呂將軍原是東北軍的將領,對于日式刺槍術也非常了解。據該部王汝林回憶,“如果不參加作戰的話,部隊天天都要練刺殺,除了吃飯就是拼刺刀。”八路軍還制造了一些護甲用于對練。
在實戰中八路軍十分重視戰術配合。“拼刺刀時相互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一次有個鬼子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家伙舉著指揮刀,嘴里啊啊地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而且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兒,突然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捅得蹲下了。等解決完其他鬼子后,我捅死了這鬼子官……在這種小規模的伏擊戰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據優勢,再加上地形等其他有利條件,白刃戰甚至成為一種實戰演習,由排長和老兵擔任掩護,新兵進行突刺。在這樣的情況下,拼刺技術的進步往往很快。”
抗戰末期——拼刺技術日趨成熟
從1939年年初起,八路軍總部連續發出兩期整軍訓令。1940年八路軍各部隊開始了有計劃的輪訓工作。整軍中大部分時間是進行技術、戰術訓練。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領,刺殺技術的訓練被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高度。經過數次整訓之后,在抗戰末期八路軍指戰員已經可以應付各類白刃戰了。
而日本由于在太平洋戰爭中節節失利,很多精銳部隊都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玉碎”了,補充的兵員素質急劇下降,拼刺技術也大打折扣。1944年8月中旬八路軍魯中軍區某部與日軍在沂水城西北的葛莊及其周圍的小山嶺上展開了殊死戰斗。在搶占附近無名高地的戰斗中,日軍第5中隊和我軍1團1營1連短兵相接,在河灘上展開了白刃戰。當時參戰指戰員回憶:“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敵人,只一個對刺,前排的鬼子就倒下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