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第二次巡視金門時,曾于1952年1月題“毋忘在莒”四字于太武山巔,旨在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在大陸的經歷,并且要“效法田單”。
臺灣民間曾流傳一個笑話:如果誰當兵抽中去金門、馬祖,其他人就會恭喜他高中“金馬獎”,因為這意味著自己去離島“受苦”的幾率降低了。
金門、馬祖是臺灣當局管轄的六個離島當中的兩個。過去在金門、馬祖當兵確實很苦。在戰地政務和軍事管制時期,臺灣當局曾在此二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結構復雜的軍事建筑和地下坑道。
1992年后,臺灣軍方逐漸將這些坑道交由有關單位或金門縣,并被開發成旅游景點。而如今,去金門最著名的兩大坑道旅游,依然可見歷史的塵埃。
翟山坑道是金門公園管理處接管并對外開放的第一條觀光坑道。它于1963年開挖,因為翟山的石頭主要為花崗片麻巖,巖石堅硬,所以挖掘工程艱巨,需要使用炸藥配合人工挖掘,整個工程耗時三年。1967年坑道投入使用后,專門用來停泊船只、搶運物資,所以寬大得可以行駛船只?,F在,寬寬的坑道內,專供旅游的步道已經用護欄保護好。
進入翟山坑道前,先要經過迷彩色的矮墻,墻外現今還架有機關炮。這是當年的軍營,如今,營房已經改建為游客中心和紀念品商店。
翟山坑道的入口寬得可以容納兩輛貨車往來,順著坑道向下,走過臺階,就可以看到和大海相連的水面。坑道出入口原與大海相通,海水漲潮時,可以利用坑道水位的上升將補給物資運入坑道。
坑道內的墻壁上,偶爾可以看到有水泥鑄造的長方形小格子,導游告訴《環球》雜志記者,這其實是牌位。當年,有士兵在這里犧牲,就在犧牲的地方立一個牌位。坑道開放之后,就把這些牌位移到了“忠烈祠”。
說到翟山坑道,有必要再回頭重點提及它的入口,此處有四個紅漆的大字,“毋忘在莒”。
在中國古代史上,這一成語有兩層意思:一是勿忘前事,二是收復國土。
春秋時期,齊國齊襄公末期,齊大夫連稱、管至父二人弒君而立襄公堂弟公孫無知,齊大夫鮑叔牙攜公子小白流亡至齊南部小國莒國(都城為今日山東省莒縣)。齊國再次發生政變后,小白返臨淄即位,是為齊桓公,后成五霸之一?!秴问洗呵?middot;直諫》記載,鮑叔牙奉杯而進曰:“使公(齊桓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提醒齊桓公勿忘當年之苦難,此為“毋忘在莒”的第一層意思。
戰國時期,莒國已成為齊國的一個城。前284年,燕國樂毅率領大軍連攻齊國七十二城,莒城為齊國的最后固守之一。后來,齊國在田單的領導下以莒城為反攻基地,經歷五年成功收復了失地。比喻收復國土,此為“毋忘在莒”的第二層意思。
但在中國現代史上,蔣介石軍事失敗退守臺澎金馬之后,也曾發起過“毋忘在莒”運動。1951年12月29日,蔣介石第二次巡視金門,應地方人士之請,于1952年1月題“毋忘在莒”四字于太武山巔,旨在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在大陸的經歷,并且要“效法田單”。直到現在,臺灣的城際列車中,仍有一班客車名為“莒光”號。
除軍用坑道外,金門還有12條民防坑道,總長度近萬米,目前已有4條有限度地對外開放。其中,金城民防坑道最長,近2500米。
該坑道于2008年起對外開放,開放長度為1900米,最窄處僅80厘米,部分坑道需彎腰才能安全通過。坑道所在的金城鎮后浦成區為金門的行政中心,坑道可直通金門縣政府、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土地銀行、金門高中等場所。
金城坑道于1978年3月14日開工,1979年6月5日竣工,歷時一年多,設計了待避處25個,進出突擊口22個,還有機槍堡、水井、發電機等設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