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中生(1900~1935):紅四軍政委,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因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于1935年8月被殺害。
左權(1905~1942):紅一軍團參謀長,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指揮戰(zhàn)斗中犧牲。
彭雪楓(1907~1944):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和淮北軍區(qū)司令員,1944年9月11日在指揮作戰(zhàn)中犧牲。
羅炳輝(1887~1946):紅九軍團軍團長,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qū)副司令員,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黃公略(1898~1931):平江起義領導人,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15日作戰(zhàn)中傷重犧牲。
方志敏(1899~1935):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義。
劉志丹(1903~1936):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人,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936年4月14日在指揮作戰(zhàn)時中彈犧牲。
林彪(1907~1971):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元帥。
這36位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或“中國當代軍事家”。
“中國當代軍事家”的評定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是當代軍事家的主體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建軍以來,在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出多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的統(tǒng)帥,更有許多身經(jīng)百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就有1614位開國元勛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在眾多將領中,享有“軍事家”稱號的只有36人,可謂鳳毛麟角。那么,究竟誰有資格能成為軍事家呢?這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我們不妨對軍事家們作一分析。這36位軍事家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有5人,即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兩位國家主席楊尚昆、李先念。二是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共20人。也就是說1955年被授予大將以上軍銜的20名將帥全部入選(包括林彪)。三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獻身的高級將領,有11人。
可見,十大元帥和十大將是當代軍事家的主體,而作為統(tǒng)帥和領袖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當屬元帥級人物。1955年評銜時,毛澤東任黨的主席、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是全國人民武裝力量最高統(tǒng)帥,在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zhàn)爭中居功至偉,是大元帥銜的唯一人選。只是由于他本人的意見,大元帥銜最終沒有授。而周恩來、鄧小平當時則是元帥候選人。
元帥軍銜的評授條件非常高,1955年2月8日通過的《軍官服役條例》中規(guī)定:“對創(chuàng)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zhàn)役軍團作戰(zhàn)、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在戰(zhàn)爭時期,周恩來曾任南昌起義前委書記、紅軍總政委兼第一方面軍總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鄧小平是百色起義領導人,曾任劉鄧大軍政委、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書記。兩人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對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領導武裝力量對敵作戰(zhàn),參與戰(zhàn)略決策等方面功勛彪炳,授予元帥軍銜當之無愧。
李先念1955年評銜時曾是大將人選,與周、鄧一樣,都已在政府工作。毛澤東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評銜了,所以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已在政府任職的原高級將領就沒有參加評銜。楊尚昆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任紅三軍團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以這樣的任職,授大將銜是不成問題的,但他解放后即不擔任軍職,1955年也沒有參加評銜。
在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11位高級將領中,葉挺將軍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僅此兩條足以有資格評為元帥。另外10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黃公略是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的軍長(政委),方志敏、劉志丹、羅炳輝為土地革命中后期的軍團領導,左權、彭雪楓為八路軍、新四軍師以上高級將領,他們對于創(chuàng)建和領導人民革命武裝、指揮軍團和兵團作戰(zhàn)功勛卓著,比照1955年的評銜條件也都基本夠“大將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