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是人民軍隊的精神地標,每一抔泥土都包含著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英雄氣。但站在研究的角度,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鋼少氣多”上。
此戰結束2個月后,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朝鮮戰局的分析和作戰方針的指示》中指出:“今秋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兵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要素。”而上甘嶺戰役,則是此階段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戰役。顯然,炮兵運用也是上甘嶺取勝的重要原因。
在敵人的猛烈火力打擊下,志愿軍一線官兵依托坑道像釘子一樣牢牢地扎在那里,與炮兵、二線部隊密切協同,消耗疲憊敵軍,為主力調整部署準備大規模反擊贏得時間。同時,友鄰部隊還從一個叫西方山的地區發動一系列攻擊,不但有效牽制了美軍,還將戰線向前推進10公里。
在向597.9高地反擊的戰斗中,我方炮火已向對手縱深延伸,可幾分鐘后打破常規立刻再次轟擊陣地,使跳出防炮掩體準備迎戰的敵人傷亡慘重。如此幾次真假延伸射擊,高地守軍傷亡過半。戰后統計,對手在上甘嶺超過一半的傷亡,都是由炮火造成的。我們年輕的炮兵,也在此次戰役后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在此次戰役中,單是彈藥平均每天就要消耗128噸。為此,志愿軍投入運輸車輛2163臺次,火線運輸人員8500余人,動員民工6萬余人,在敵人強大的火力封鎖下,采取多種手段,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
上甘嶺戰役作為堅守戰例的典范,也寫入了美軍的教材當中。通過分析,他們看到了機械化部隊在“近戰”“夜戰”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大力發展夜視技術和防彈技術,注重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避免消耗戰。經過數十年調整,美軍在海灣戰爭中以數百人傷亡代價摧毀了伊拉克幾十萬軍隊,其中沒有一場消耗戰。
馬基雅維利說:“戰爭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戰爭有其客觀規律,所以是科學;人的智慧和意志可以對其創造,所以是藝術。作為后來的軍人,研究那段充滿英雄詩篇的歷史時,要像對待科學實踐一樣,超越敵我,研究戰役戰斗中的每一個“分子式”,認識戰爭的規律,把握其中軍事思想活的靈魂。把其中的每一次戰斗、每一種戰法、甚至每一個戰術動作掰開揉碎,將有益者用于指導部隊的戰備訓練。
現在,坑道作戰對于云爆彈、鉆地炸彈等現代武器,不再是難以摧毀的“地下長城”;優勢的夜戰模式,在林林總總的夜視器材面前,也明如白晝;我軍的武器裝備,保障能力更是發生了質的飛躍。對于戰術戰法的學習研究,不能局限于當時當地武器裝備與后勤保障情況,而要站在先輩的肩膀上,結合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與部隊的實際情況,再豐富,再發展,再創造,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在我軍戰史上,既有“上甘嶺”一樣的勝仗,也有敗仗、平局,我們的目光不能止于勝負榮辱,更不能心存個人好惡,而應全面、客觀、發展地學習戰史,放眼世界汲取軍事思想的營養,使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