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
醫院原貌局部(資料圖片)
醫院一角(資料圖片)
抗日第七后方醫院舊址,現為商南縣高級中學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江 峰)一天上午,我剛上完課在辦公室坐下,校領導找到我,要求我用毛筆在宣紙上將“抗日第七后方醫院舊址”十個字書寫幾遍。最初,我一頭霧水,不明情況,隨后才清楚用意。原來,我們的學校——商南縣高級中學的前身是抗日第七后方醫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世界各地、舉國上下都在積極籌備隆重的紀念活動,我們校內有這段光榮的歷史,是一部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教師換了一茬又一茬,學生畢業了一屆又一屆,現在師生幾千人生活在這片舊址上,并不清楚七十年前的情況。學校決定趁著舉國紀念抗戰的大好機會,發掘利用這一獨有的資源,為“抗日第七后方醫院”樹碑立傳,教育師生銘記歷史,不忘國恥,學習先烈,振興中華。決策很合時宜,文化意義深遠。
當我領會領導的意圖后,思緒不由自主地回到了70年前。
1938年3月,侵華日軍兵分三路連續攻下徐州、開封,中原戰場迅速向南向西擴大。當時有“第二隴海”之稱的長坪(西安至西坪)公路,便成了通往前敵的戰略干線。商南與河南的西坪搭界,是入陜的第一關。為了阻止日寇繼續西犯,國民黨軍政部決定,將駐華縣的“抗日醫院”遷至商南,籌建“抗日第七后方醫院”,以便就近接收醫治前線運來的傷員。
1938年9月,商南縣政府接到命令,迅速責成層峰聯保處抽調郅聲宏、李興發負責,選址籌建醫院。最終選中縣河左側地勢較高的東崗(現在高級中學所在的位置),發動群眾全力以赴,用兩個多月時間蓋起了45間土木結構的房屋。當年8月,華縣抗日醫院遷到商南,“抗日第七后方醫院”正式成立。從此,醫院和商南人民迅速展開救死扶傷工作,匯入轟轟烈烈的抗日洪流。
前方戰斗十分慘烈,傷亡很重。傷員源源不斷地運來,醫院病房不足,擴建已來不及,便就近在醫院周圍臨時占用了4座廟宇:一是東崗的祖師廟(現在林特局所在位置)的15間房子作為傳染病房,二是忠臣廟(現在教體局所在位置)的19間房子作為醫辦室、政工室、傷員管理室和病員伙房,三是東門外的關帝廟的12間房子作為外科重病室和附設對外門診部,四是孔廟(現在縣委所在位置)的18間房子作為制劑室、手術室、化驗室和官兵伙房。還占用了東門里的“逢源臺”(現在廣電局所在位置)的20間房子作院本部,內設院長辦公室、醫務長辦公室、軍需室、書記室、副官室、傳達室和被服庫。
當時,醫院按軍隊編制,共有185人,其中軍官45人,士兵140人。醫院設備還不錯,大多是從德國進口的蛇牌產品,有顯微鏡及各種外科手術器械。藥品大多為進口原料藥和針劑片劑,如德國的606針、日本的914藥膏、美國的盤尼西林針、s.d片等。一般常用注射藥,有百分之十的葡萄糖液體、百分之零點八五的氯化鈉液、氯化鈉鈣液和水楊酸鈉液等20余種,多為醫院制劑室自制的。醫院骨干力量較強,少校軍醫以上人員多為軍醫專門學校畢業生,尉官多為軍醫訓練班和軍醫分校畢業。五年制陸軍軍醫學校后來改為國防醫學院,總校在重慶,陜西設有第一分校。手術方面,除胸腦手術外,腹部、截肢和外傷等都能在院里操作。醫院飽和時,有病床400張,可常常運來傷病員上千人,床位嚴重不足,只好借用民房。百姓主動騰房搭鋪,配合醫生,為傷員助療煎藥。一時間,商南縣城無閑人,老少婦孺只要能動彈,都上了陣。傷病員大多是外地人,口音雜,傷勢重。有一名飛機駕駛員,姓楊,東北人,在洛陽之戰中,飛機被日寇炮火擊中,應急降落在商南縣普峪河的丹江河灘上,他的右手食指被炸斷。醫院還收治過一名姓趙的團長和一名叫魏國強的營長,其中連排長和士兵最多。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拋家棄小,舍生忘死,每一個人的事跡都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