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進入最慘烈時期,前方要求傷員輕傷不下火線,采取就地治療,只有重傷員才轉送后方醫院。而轉院談何容易,戰火紛飛,槍林彈雨,交通不便,有些重傷員在轉運途中就犧牲了。傷員最多時,也曾把一部分轉到丹鳳總監部兵站醫院和商縣第二后方醫院。據親歷那段歲月的老者講述,那段日子刻骨銘心,前線戰士浴血奮戰,誓死阻止日寇西進;后方軍民齊心協力,抬擔架,運軍需,同樣奮不顧身。
1945年8月,日軍宣布投降,抗日第七后方醫院撤走,商南高中遷入。醫院在商南歷時7年,救治傷病員不計其數,帶動商南人民英勇抗戰,配合前線部隊,合力阻擊日寇西進,終使其止步河南磨牛灣,未能入陜。抗日第七后方醫院功不可沒,商南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和不朽的貢獻。
抗日第七后方醫院在商南的意義還在于,為商南培養了一大批醫務人才,喚起了民眾的覺醒,推動了社會文明。
抗日第七后方醫院在商南期間,主要任務是救治前線送來的傷病員,但也十分關心當地群眾。醫院曾在東崗關帝廟設有對外門診部,給群眾治病,每天就醫的群眾多達幾十人,遇到難產的產婦也免費給予接生。商南過去很落后,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還沒有西醫,老百姓得病僅靠土單方、中草藥治療。醫院遷來,讓本地人大開了眼界,從此知道了西醫西藥,知道了治傷看病的機關叫醫院,診治病人的人叫醫生。醫院減員嚴重時,曾就地招人培訓醫生,最多的一次達20多人,如本地的殷書田、程錦藩、余克智、楊志新、閻華杰、邱慶芳、趙希龍、劉鵬飛、田永健和河南的楊全峰、李祥甫等都參加過培訓學習,使商南的醫療衛生開天辟地往前邁進了一大步。醫院在商南還防止過一次大的瘟疫。1940年,縣內流行“回歸熱”,傳染得極快,一人得病,全家難免,死亡率很高。當年縣城有1000多人,每天都有數人死亡,人心恐慌,政府束手無策。醫院及時出手,經采血化驗,確診為“回歸熱”,采取邊治邊防的辦法,廣泛宣傳,發動群眾蒸洗被褥衣物滅虱,杜絕傳染源,在很短時間里控制了疫情。因此,醫院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這是抗日第七后方醫院在商南譜寫的一曲軍民魚水之歌。
當我手握狼毫,蘸飽墨汁時,久久不能下筆,我的心情是那樣沉重,我的熱血在體內澎湃。抗日第七后方醫院儼然是一部書,是一段史,是一首歌,唯有用心寫好它,才可告慰先烈,才對得起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我要用手中的筆努力完成領導交給的使命,書寫光榮史,厚重校園文化,激發師生繼承先烈遺志,發揚抗日精神,奮發有為,讓學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實現強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