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后,地道開始普遍用于戰斗。這時敵人的掃蕩已經很少了,地道的價值主要是戰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敵后戰場宣傳、組織、戰斗等對敵戰略中的一環。地道戰必須與游擊戰、地雷戰、反包圍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戰斗效力,單純利用地道進行反擊的例子是很少的。
冀中地道戰的堅持更本質是一場關乎士氣的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實力,待日軍調動兵力時迅速扭轉局面。日軍征服一個地道不難,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難上加難。
特約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道炫
器與術
地下奇襲
1943年,地道的戰斗功能逐步完善。地道中設置射擊孔、陷阱、翻口,使地道從軍民的隱蔽所發展為奇襲敵人的戰斗設施。
射擊孔分布于地道支線連通的墻基下、夾墻里、門檻后等交通要道處,備有立射或坐射的單人射擊設備,為保證射擊準確還備有掩體。
地道入口的下端往往設有陷阱,陷阱上面覆蓋一塊活動翻板,底部倒插著尖刀或埋著地雷等爆炸物。翻板平時用木棍支撐,可以走人,但敵人進入地道時就將支撐翻板的木棍抽開,敵人踏上翻板則掉入陷阱。
兩條或多條地道的連接處設有翻口,即帶軸的木板或石板蓋,當翻口翻過一定角度后,即堵死某地道而開通另一地道。利用翻口,可誘導敵人進入陷阱或死胡同,再通過兩側的槍眼狙擊敵人。
河北省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廳里,三位烈士塑像并肩而立,他們是冉莊農民張森林、李連瑞和李九德。塑像的古銅色,正是冀中平原莊稼漢皮膚的顏色。
5月10日,87歲的老民兵李恒彪長久佇立在塑像前。張森林、李連瑞是他的戰友,而李九德是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