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男女老少齊挖掘
“1942年之前地道挖掘主要是群眾自發(fā),而之后的地道挖掘高潮更多源于黨員動員。”黃道炫介紹。
《關(guān)于開展地道斗爭的指示信》發(fā)布后,冀中各區(qū)開展群眾動員,掀起了挖掘地道的高潮。至1943年底,冀中五個分區(qū)70個村莊打洞164個,其中24個村共挖掘29條地道,總長約4400米。
李恒彪記得,當(dāng)時縣委干部就在冉莊臨街的高房上召開“指劃會”,指導(dǎo)村民按畫好的地道走勢圖挖。
“地道既能藏身,還能打鬼子!”在黨員干部的動員下,冉莊“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挖地道,連吃飯都顧不得,墻邊地頭放著貼餅子、窩窩頭,累了吃一口繼續(xù)挖。
少年李恒彪已是挖地道的主力,他總結(jié)挖地道的方法:先掏一個斜坡,右腳往前一步挖土,后退一步出土。地道挖出后,兩肘向兩邊伸平,低頭能在里面跑,就算合格了。
地道經(jīng)常兩邊同時開挖,“最高興就是快打通時,能聽到對面鎬頭咚咚響。”這時候兩邊都鉚足勁掄圓鎬頭,都想自己一鎬鑿出個窟窿來。窟窿鑿出來后,兩邊的人爭著探頭,樂得哈哈笑。
冉村的地道越挖越多,主干線連接所有的高房工事,支線延伸到村里的胡同小路,所有村戶都能就近鉆入地道。地道內(nèi)的卡口、翻板、地堡、暗室等工事按地形和距離定位,鍋臺、炕面、水井等都是偽裝的出入口。
“有了戰(zhàn)斗地道,老百姓心里有底了。”李恒彪說,部隊回來了,工廠、醫(yī)院、報社、電臺也搬進了地道。
1942年夏天,原冀中24團作戰(zhàn)參謀劉居仁與日軍“掃蕩”部隊在中閭一村子狹路相逢,他匆忙躲進地道。日軍騎兵從地道上方馳過,“嗒嗒的馬蹄聲如雷”,“真擔(dān)心戰(zhàn)馬把地道的頂蓋給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