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豹是一位在核試驗物理測量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將軍。1959年,他大學畢業便來到羅布泊,連婚禮也是在戈壁灘的地窖里舉行的,他不但自己在核試驗場奔波了一生,而且還把自己的兒子、孫子也送到核試驗基地,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誓言: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
在基地史館,核試驗功臣的事跡令筆者震撼。1999年,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就有21位是沖破重重險阻,從國外回歸祖國的。為了祖國的核事業,一批批才華橫溢、風華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棄優越條件,從四面八方匯聚羅布泊。一支支戰功卓著的部隊,征塵未洗,西出陽關,遠赴大漠。他們一干就是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基地累計獲得的科技獎項多達2700多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有78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12項,許多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然而,這些成果的創造者卻因“特殊身份”不能公開姓名。有一年兩院院士評選,基地3名科技專家作為候選人參評,按照慣例,院士評選之前要進行公示,但這3位候選人科研成果一欄下卻是一片空白。不是他們沒有成果,而是人人都有豐碩的重量級成果。為了所從事的事業,他們只能做不能說。
筆者在朱光亞題寫的“馬蘭烈士陵園”里看到,安葬在這里的英靈有397名。他們中有科技界元勛,有將軍,有普通士兵和職工,還有49位無名英雄。他們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死后依然在大漠戈壁中守護著共和國的盾牌。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基地科研人員的奮斗與奉獻。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前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一次次趕超,奠定了我國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地位。鄧小平曾這樣評價:“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國際地位。”
50年前的蘑菇云已經飄散,我國早已宣布暫停核試驗。但核試驗基地的官兵們始終珍惜著先輩們創造的光輝業績,以沖鋒不止的精神狀態,在新的起點上創造發展新成就。在基地的科研發展規劃中,筆者看到,他們的轉型步伐異常快捷,緊跟國防安全形勢,緊貼軍事斗爭需求開展新的重點攻關。更為可喜的是,核事業人才隊伍的雄厚壯大,由10名院士領銜,以中青年專家為骨干的科研隊伍在全軍首屈一指,每年都有從知名院校畢業的高材生來到這里,僅清華大學每年就有五到六名拔尖學子主動申請到基地工作。
羅布泊,雖然地處偏僻荒漠,但這里孕育了強國夢、中國魂。走近這里的人們,會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對祖國的忠誠,超越了一千顆太陽的光華。他們的赤子情懷,就寫在這首他們喜愛的《共和國之戀》里——
你戀著我,我戀著你。是山是海,我擁抱著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著你。縱然是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舉著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李選清 鄒維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