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9月9日電 題:浙江教育觀察:鄉村教師如何從留住到“流”住?
作者 嚴格 謝盼盼
“爺爺奶奶教小學,哥哥姐姐教中學”,這曾是浙江許多鄉村教師隊伍的素描:鄉村中小學里或是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的老教師,或是剛剛師范畢業、教學經驗欠缺的新教師,優秀教師流失嚴重,鄉村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教師節前夕,記者走訪杭州市教育局,該局人事處負責人透露,近些年來,教師隊伍整體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形成優秀人才爭相從教的局面。但也不可否認,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存有地區差距。
他舉例說,杭州市直屬普通高中教師招聘中,研究生學歷的教師比例已達到了70%,而在淳安、建德、桐廬等地,教師研究生學歷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下,地區差異明顯。
受援助學校對來杭州淳安支教教師表示歡迎 杭州市教育局供圖杭州建德市大慈巖初級中學副校長汪哲昌在鄉村從事教育近20年,據他觀察,鄉村教師向城里流動的情況較為普遍,有的學校一年就有十幾個老師向城市學校流動。
如何留住優秀鄉村教師?杭州市教育局人事處負責人認為,首先就是待遇留人。
“光有情懷并不能解決城鄉師資不平衡的問題。”人事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越到艱苦偏遠的地方去,教師的經濟、學術、政治等待遇應該越來越高。一直以來,杭州市教育系統不斷努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
汪哲昌也認為,要讓鄉村教師崗位待遇對區縣當地的大部分教師具有吸引力,如教師農村任教津貼要與農村工作年限掛鉤,津貼額度呈階梯式增長,年限越高,差距越大。
建德迎來首批杭州名師“組團式”教育幫扶 杭州市教育局供圖在鄉村工作的這些年,汪哲昌也感到學校生源變少,按比例核定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政策,又使鄉村教師每年可獲得的職稱晉升名額越來越少,很多年輕老師不敢“留”。
這兩年,杭州市對農村教師職稱評聘采取了很多傾斜舉措,比如對在鄉村學校工作滿3年且仍在鄉村學校任教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果不作剛性要求;對在農村任教滿20年并仍在農村任教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提交1篇(項)即可;對在鄉村任教滿30年且仍在鄉村任教的教師,可單列評聘高級職稱;根據浙江省統一部署在淳安縣專門實施特級教師定向評定。
“今年淳安縣有兩個老師通過定向評定而成為第十三批省特級教師,但他們也只有在服務當地教育時,才能享受這個特級榮譽,這就是定向的內涵,如果他們離開淳安,那就不再有資格享受這一榮譽。包括正高級職稱評定也是這樣。這些都是為山區留住當地優秀教師而提供的政策支撐。”杭州教育局人事處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記者從杭州市教育局了解到,杭州當下正在開展“美好教育”共同富裕試點實踐,加快淳安、桐廬、建德和臨安等市域范圍內的山區4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杭州市推進山區4縣教育共富,主要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跨區域跨層級的高中名校集團化辦學,二是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三是組團式教育對口服務農村中小學。
“自今年9月份開學以來,杭州市本級和主城區已有110名優秀教師已深入山區4縣了。”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高寧表示,鄉村教育已經“流”起來了。
杭州市星洲小學與淳安縣楓樹嶺鎮中心小學的同步課堂 杭州市星洲小學供圖2022學年新學期伊始,杭州市教育局牽頭對山區4縣首次進行規模化、體系化的組團式教育對口服務,作為該市共同富裕建設在教育領域的特色創新行動。由該市教育局組織城區和市直屬若干學校選派優秀骨干教師,組建4個服務團隊,每個團隊20-30人,分別下沉山區4縣,每輪服務期限為2年。服務團隊以整體賦能式、學科示范式、專項領航式等形式,從管理帶動、教學引領、教研助力等方面,主要在當地農村中小學全職開展教育對口服務。
而山區教師也有了更多流動的機會。浙江山區開化中學年輕的語文老師孫陳被派往杭二中掛職鍛煉,并被編入杭二中高二語文組。孫陳說,在杭二中學習的半年,是她成長最快的半年,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教學方法,更新了教學理念,讓她收獲很大。
據媒體報道,浙江安吉縣梅溪中學科學教師金文燕,參加工作僅6年,卻早已成為學科組長。年紀輕輕的“小金老師”,為何成長如此快速?
答案只有4個字——學在城里。原來,2015年從杭州師范大學畢業后,金文燕沒有立馬下到鄉村學校任教,而是根據安吉縣教育局統一安排,到縣城最好的中學跟崗3年,接受該縣學科帶頭人手把手指導。2018年分配到梅溪中學后,金文燕迅速獨挑大梁,結合學生特點設計課程,用科學火苗點亮求知燈塔。
“鄉村學校的確很缺教師,巴不得上午招來的新教師下午就派下去,但我們要算區域師資質量提升的‘總賬’。”浙江安吉縣教育局黨委委員萬寶林表示,把優秀的教師苗子先放到城里學校鍛煉兩三年,再到鄉村學校很快就能成長為骨干教師,總的收益遠遠大于將新教師直接派到鄉村學校。
而目前浙江大力推動城鄉互聯網同步課堂,像杭州市星洲小學和淳安縣楓樹嶺鎮中心小學為結對學校,通過一根網線、兩塊屏幕串聯起了兩校的課堂,也讓城鄉老師有了互相學習提高的機會。
高寧認為,留住鄉村教師,他更贊成“流住”鄉村教師。鄉村教師扎根鄉村教育非常偉大,但每一個教師也有他的人生選擇,不可能要求一輩子都能留在鄉村。如果把農村學校比作一個水池,那我們應該打造活水涌動的池、能定期換水的池,而不應讓它成為“死水一潭”。關鍵在于要有合理的“流動”秩序設計,比如用下鄉服務年限、職稱(職務)晉升階梯等硬杠子來確保定期換水,并在服務期內提供充足的補貼等保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通過完善政策、機制,讓更多的新銳教師、更多的教育資源向鄉村“流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