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涉及的是單獨的運輸、展覽,則一般用單次的方法予以承保。對于私人、企業收藏、博物館、畫廊、拍賣行等,則傾向于采用年單的方法承保。年單中,對于可能會遇到的運輸、外出展覽、新購進藏品等情況,也可以自動承保(在規定的限額內,如不超過總投保額的10%);如果超過規定限額,可用申報的方法予以承保。
如果不小心承保了贗品,保險公司該如何規避風險或進行損失處理?據了解,“安盛藝術品保險”將假定投保人投保的是真品而非贗品,定價的依據也是實際獲得的藝術品的價值。如果投保人是以真品的價格獲得并投保的,那么在出險時,即使發現是贗品,保險人仍然是按照真品的投保價值來賠償。
風險防范勝于理賠
保險業內人士認為,藝術品保險不僅是為出險的標的提供理賠,更重要的是做好藝術品的風險防范,讓防損理念深入人心。豐泰保險上海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藝術品保險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使用專業的藝術品包裝、運輸公司,以及完整的倉儲設備。例如,安盛藝術(安盛集團旗下全球惟一一家專門從事藝術品保險業務的公司)對全球300多個博物館的展廳進行評估,主要分為硬件和軟件要素,硬件包括安保設備的配置、通風設備、溫度濕度控制設備及倉儲情況等,軟件則包括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培訓情況、安保人員和安保制度等。評估完后,安盛藝術會歸納出一套適用于藝術品倉儲的專業標準,用以防范本地市場藝術品收藏中遇到的各類風險,并在藝術品的包裝、溫度、存放等方面,提出專業化建議。一般來說,保險公司的核保經理更偏向那些有著悠久傳承歷史和在業界享有聲譽的博物館美術館、博覽會及企業私人收藏,因為這直接關系到承保對象的保存、倉儲、運輸條件的好壞。
其次,建立全球的藝術品修復專家網絡,有頂級修復專家參與,同時也需要和國內的拍賣行及畫廊合作,進行資源共享。一旦藝術品發生損壞,保險公司會找最好的藝術品修復師進行最大限度的修復,將客戶的損失和保險公司的理賠費用降到最低。例如,一個受損的幾百萬美元的藝術品保險標的,經過修復師的精心修復后,可能只需賠付十幾萬美元。
專業人才需破壁壘
作為一種特殊的財產損失保險,專業藝術品保險的建立有賴于各方面發展。其中,培育專業的藝術品保險專家是大力發展藝術品保險的重要條件。專家團隊主要分為三類:專業藝術核保和理賠人員及營銷人員;公正及專業的藝術品鑒定及鑒價人員;各類藝術品修復專家。
據了解,目前海外的藝術品保險公司,承保人團隊三分之一是藝術史家。如在安盛藝術,這個比例多于25%,組成人員包括藝術家、藝術研究員、博物館、畫廊或藝術品拍賣人員等。業內人士表示,藝術品保險應由一群對藝術有著無比熱愛的人去從事,他們的使命應該是“保護藝術、保護傳承、保護文化遺產”,唯其如此,藝術品保險才有立足之本。
通常,海外保險公司的藝術團隊會有數十位專職藝術品專家分布于全球各地,這些專門的人才必須對所在地區的藝術品市場了如指掌,并與眾多知名的藝術策展人、評估人員、專業物流公司及修復公司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密切合作,同時還會提供藝術品收藏管理的免費咨詢,加強藝術品保險對市場的滲透。而在這方面,國內保險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專家隊伍的建設。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家認定的專家集中于兩大機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和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以及一些國有博物館,雖然他們具有評估藝術品價值的權威性,但是,他們的身份大多屬于國有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為保險公司做藝術品價值的鑒定屬商業行為,不符合有關規定。同時,這些評估專家出具的證書只表明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提供商業價值。該人士表示,“中國大陸還沒有一家服務于商業的第三方藝術品專業鑒定機構。而在受損藝術品修復方面,同樣存在人才壁壘,雖然國內有很多優秀的修復師供職于各大博物館,但問題是大部分修復師不對公眾服務。要突破這些壁壘,國內保險公司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組建專職的藝術品專家團隊。而這一步,還有賴整個國內藝術品保險市場的成熟及理念的提升。”(上海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