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人感到最為意外的或許是曾經深深植根于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來自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他們在北京開辦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對中國當代藝術不遺余力進行收藏、梳理和呈現。2011年4月香港蘇富比春拍上,105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以總價4.27億港元成交,尤倫斯夫婦開始“處理”自己的收藏。當時的作品分別被來自歐美、中國國內和亞洲其他國家的資本瓜分,系統性收藏毀于一旦。這不僅對于尤倫斯夫婦來說是一個遺憾,更讓中國藝術界中曾經因學術理想支持過尤倫斯的人們感到失望。最后,所有的一切全部化為資本的獲利。
張頌仁是尤倫斯進入中國的引介人,尤倫斯購買的第一幅作品就是通過他購買的。他告訴《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尤倫斯本來是想把他的作品留在中國,他希望賣給一個機構,但沒有談成。他的藝術中心因為消耗蠻大的,他希望把機構連同收藏打包給中國的機構來做,沒談成,就只能在拍賣場上賣出去。”
“當時很多藝術家為了把收藏放到尤倫斯,都是很低價賣給他的。”張頌仁向記者表示,“上了拍賣場就出現不同的傾向了,因為這中間可能有一個非常巨大的利益。”
資本的逐利本沒有是非之分,而借學術平臺,享獲利之實,才是人們爭論和質疑的焦點。
希克的捐贈——真的價值13億港元?
西方大牌收藏家紛紛以炒作者的姿態粉墨登場,尤倫斯在當代藝術領域精心耕耘后草草離場,在各種前車之鑒的鋪墊下,烏利·希克那所謂價值13億港元的捐贈也似乎變得可疑起來。
據透露,希克的收藏品不僅有世人熟悉的當代藝術F4(張曉剛(微博)、方力鈞(微博)、岳敏君、王廣義),以及周鐵海、張洹、谷文達、黃永砯、曾梵志等當代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也包括早期的現代主義藝術、上世紀80年代星星畫會、無名畫會的作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藝術市場評論人向《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表達了對希克捐贈藝術品13億港元價值的疑問,“蘇富比對希克1463件作品的保守估價為13億港元,這真是在打腫臉充胖子。業內人士都知道,尤倫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數量不及希克,但藏品的質量絕對在希克之上。2011年香港蘇富比春秋兩季拍出了尤倫斯188件當代藝術藏品,總成交額為5.6億港元。假設希克捐贈的1463件作品中,有163件也能拍得5.6億港元,那么剩余1300件作品的單件價值都在57萬港元左右。對藝術市場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般性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并不是很值錢,好的能賣到十萬或二十萬港元,平平之作也就值幾萬港元。可想而知,13億港元估價之中存有多少水分。”
藝術批評家朱其也認為“國人對希克的藏品的含金量已經有些夸大了”,“從他那本收藏畫冊《麻將》看,好東西并不是太多。希克骨子里顯然把自己當救世主,他的藏品里有不少就是垃圾。”
另一方面,藝術市場評論人江因風認為,“希克捐贈自己收藏一半的作品給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最終目的是為了他剩下的另外一半收藏品能賣個好價錢。”況且本次捐贈同樣也是半捐半賣的形式,“第一批賣給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的47件藏品估價1.77億港元。”
捐是為了賣?藝術市場的暴利行情,讓這樣一種有點極端而荒謬的揣測成為可能。
曾經于2006年參觀過烏利·希克在瑞士小島上的家的媒體人王寅證實了烏利·希克藏品“不計其數”的說法,“那是一個三層樓的房子,大概有二三十個房間,每一個房間都放滿了畫,走道里面、過道里面、墻上,還有一些畫他沒地方掛,都靠在一起擱在角落里,還有收藏架里放滿了畫,就是一個個架子,上面放滿了畫。然后還有很多雕塑、裝置,太大了,拿不進房子,就全部放在島上面。”王寅認為,與尤倫斯等人相比,烏利·希克“更像一個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