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鑒寶節目遭遇詬病由來已久,在筆者看來,這類節目在浮躁的輿論環境下已經逐漸偏離本質,更像是一場嘩眾取寵的鬧劇。中國是文物大國,在盛世收藏的社會環境下,合理鼓勵物質生活逐漸寬裕起來的人們進行收藏,既可以提高大眾的藝術審美能力,又能夠指導大眾投資理財,原本是一舉兩得。
但現實是,不少電視鑒寶節目,一味向“錢”看,完全忽略了“美”。由此曝出的丑聞比比皆是。不少專家鑒定水準參差不齊,能否給出準確的鑒定結果尚不確定。更可恨的是,他們往往伙同節目組、相關利益方,一起欺詐來參加節目的鑒寶人,暗箱操作嚴重,黑幕橫行。一些電視鑒寶節目誠信缺乏,為提高收視率,不惜大肆造假,雇用人冒充藏家編造故事、增加節目戲劇性,欺騙觀眾,也欺騙眾多鑒寶人。
長此以往,引發的后果極為嚴重。目前,社會上已然出現全民鑒寶的風潮,不少人開始翻墻倒柜搜羅家里的老玩意搞鑒定,夢想祖傳寶貝,一夜暴富。有業內資深人士曾如此形容大眾的鑒寶熱情,在某地舉行的專家義務鑒寶活動上,洶涌的人群竟然擠爆了現場的玻璃門,不少人拿著所謂家里的“老玩意”,直勾勾地盯著專家,第一句話就是您看看這個到底值多少錢,什么藝術美感、歷史文化內涵,遇到錢都靠邊站。
好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近日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范和管理發出通知,通知要求,節目要科學展示文物鑒定的復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不得在節目中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員扮演持寶人,不得暗示或要求專家修改文物評估結果、高估文物市場價格。
電視鑒寶節目應該降降溫了,作為傳播媒介,電視鑒寶節目最核心的價值觀,應該是盡可能地通過對每一件文物的賞析、評鑒,讓擁有者和電視前的觀眾了解到其所蘊含的藝術美和歷史文化。
知名收藏家馬未都曾呼吁,應該取消現在電視鑒寶節目中對于藏品估價的環節。只有如此,才能杜絕電視鑒寶節目中層出不窮的“演戲水分”。也只有如此,才能把大眾的目光,從錢上重新轉移到文化上來。
除此之外,還建議有關部門嚴格審查所謂鑒寶專家的資格。他們是否有條件上電視鑒寶節目、是義務的還是收費的、是否有過不良記錄和前科。既然出現在電視上,那就必須做到公平、公正,是所有人都信得過的專家。
對于廣大積極從事鑒寶的藏家而言,筆者建議理性參與電視鑒寶節目。說到底,這只是一場電視節目秀,作秀的成分很大,權當一次好玩的經歷即可,萬勿過分認真。此外,藏家要調整好心態,鑒寶藏品固然是為了以后能投資升值,但請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對于現有的藏品,無論高低貴賤,均可以當做一件藝術品欣賞把玩。只有不斷提高藝術素養,才能為以后更有價值的投資收藏打下基礎,否則,收藏也只能是一場赤裸裸的金錢游戲。(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