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胡錦濤總書記說過一個詞,“不折騰”。挺好!我理解這應該是執政者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方針。然而就在北京有望成為世界文物藝術品拍賣與交流中心的關鍵時刻,北京海關發生了“查稅門”。
北京諾亞藝術品運輸公司(下稱“北京諾亞”)負責人李某和部門經理被海關請去協助調查;4月13日,原定出席安德,魯o懷斯重要展覽的上海某著名藏家突然意外缺席;佳士得和蘇富比(微博)的北京代表處也表示正在積極配合海關調查;5月21日,有媒體透露,某大型金融機構藝術品負責人、藝術品經紀人因藝術品逃稅金額巨大被拘留;7月3日,北京一位劉姓藝術品收藏者在日本買回的幾十幅書畫作品進關時被北京海關扣下……一系列的事件,讓藝術圈“山雨欲來風滿樓”。
更有人說,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賣行被調查并上交客戶名單,邦文投資董事長黃宇杰、民生品牌總經理何炬星被拘留,4.3億天價《砥柱銘》買家王耀輝被要求協助調查。近日又有報道稱藝術家曾梵志因涉嫌在拍賣會上托舉自己的作品被調查……這是一場涉及藝術家、收藏家、拍賣行、經紀人、藝術推手、金融資本等領域的全面市場震蕩,其原因只有一個:海關查稅。查稅風暴揭開的,是中國藝術品交易中長期存在的偷漏稅現象。
因此有人認為,此次海關發動被業內稱作“突襲”的急風驟雨式的查稅行動,,是對年初執行的“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將藝術品關稅從12%降為6%報復和今年5月7日,在“北京文物藝術品交易產業發展座談會”上,拍賣業稱“將中國海外回流藝術品視為海外進口工藝品和奢侈品并不恰當。海外回流文物藏品的關稅、運輸和保費,以及綜合交易成本較高,使得內地拍賣企業與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等相比明顯處于劣勢。中國藝術品市場大而不強,企業在與國際競爭中較為脆弱,如果回流文物繳納高額關稅,那么企業的競爭力將蕩然無存。”說法的強硬回應,而且是秋后算賬型的“追索式執法”。
據悉,年初,國務院公布了《關于2012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自2012年起,將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制畫、石印畫的原本,各種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進口關稅,由12%降至6%(暫行一年),此舉也許就是后續查稅的直接征兆。根據可獲得的數據顯示,全球平均的藝術品關稅在5%左右,一些主要藝術品市場還要低于這個數字。如在亞洲地區,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和新加坡藝術品進口都實行零關稅政策(臺灣地區和新加坡分別加征5%、7%的增值稅)。
但有觀察家認為,中國藝術品近兩年進口規模連續大幅增長,其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但其收繳到國庫的稅收卻出奇的少。交易量如此巨大,藝術品個稅和交易稅卻如此之少,怎能不查?
關稅之“禍”,真是源于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風頭之禍”?還是調稅前的習慣動作?還是海關查緝走私偷逃稅?也許,降稅和嚴查,最接近事實真相。但是,這次的關稅之禍卻掀開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稅收的亂像。
也有人解讀為:“全國各海關中只有北京海關做了抓人、扣貨、罰款的事情,其他海關都沒有動。據海關內部人士透露,新從外省調進北京海關的一位局長不甚了解從1996年起一直實行十幾年的文物藝術品的“復出境政策”,查稅是他突發奇想的結果。”
還有人認為,查稅風波一襲來,內地的拍賣行不再拿“海外征集”作為對外宣傳的口號了,今年藝術市場本就受到金融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再遭罪一番“查稅門”,與往年相比,大打折扣的總體上拍量、總體成交額難逃“查稅”的“功勞”,尤其是依賴海外回流的書畫瓷器雜項部分,很多拍賣行上拍量甚至不及往年的一半,而拍賣中,書畫瓷器雜項幾乎占到90%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