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有許多熟識的書法家、畫家送過書畫作品。本來我覺得是禮尚往來,也沒有太把這些書畫的市場價值當回事兒。但最近不經意間聽說,其中一些人身價漲速驚人,十年漲20倍都不稀奇,讓我大吃一驚,藝術怎么論尺賣呢?這個東西又不是賣紙。
無論凡·高還是塞尚,哪怕是張大千、齊白石都是長時間積累的認可度,其市場價值也都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積累的,而沒有像國內一些藝術家一樣一飛沖天。
造成國內書畫市場這種虛假繁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發達的權力尋租市場,行賄受賄花樣也不斷翻新。一開始是送現金、金條,但是這種行賄方式風險系數太高。后來又開始流行奢侈品,比如名表、名酒,但名表、名酒有一個缺點就是價格不夠高,我要送個100萬,總不好拉一車茅臺過去吧。于是更高價的替代品出現了,就是書法字畫。
太陽底下無新事。早在古代,中國人就發現了古玩字畫可以用來行賄的特點。比如一個富家子弟到京城求官,送黃金去顯得庸俗,而且風險高。所以就用高價買一些古玩或者字畫送給官員。官員收下禮物,替人辦事,等缺錢用了,就把禮物再換成銀子。這就是所謂的“雅賄”,優雅賄賂之謂也。
論尺賣畫的行規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國內書畫家的創作方式。據說國內有畫家在作畫的時候,可以一次畫幾十幅同樣的畫,而且流程非常標準化,中國人將藝術創作變成了工業制造,“產、供、銷”一條龍。很多人也沒什么欣賞藝術的品位,他們只需要知道,誰是某某書法家或者美術家協會的主席或者副主席,他的價位是一平方尺多少錢。
西班牙畫界名宿畢加索有言云:對藝術要像帝王般思考,像奴隸般去勞作。在他看來,一個合格的藝術家,不但要能承受住身體上的辛苦,更要保持精神上的高貴。而中國的許多藝術家,卻是像復印機一樣思考,像印鈔機一樣工作。這樣做迎合了權力和金錢的游戲規則,卻違背了藝術和價值規律。而對于那些手握國內高價“名畫”的普通投資者來說,我的建議是盡快平倉,這類市場的巨大泡沫遲早要破。(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