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一半的人不了解民族藝術,甚至有人認為民族藝術只就是京劇,年輕人群中更加明顯。針對國人對于民族藝術的了解和認知程度著實令人擔憂。
近一半人不了解民族藝術
在調查中,近一半的人表示,對于民族藝術不了解,更談不上曾經學習并掌握過某項藝術才能;而部分對民族藝術有所了解的人,了解的程度卻也是十分有限,“民族藝術?我知道京劇應該算是,其它的就不了解了。”而對于是否曾經學習過民族藝術,有一小部分人表示曾經簡單練習過古箏、二胡,聽過《茉莉花》,至于很多跟民族藝術有關的歷史故事,則幾乎沒有了解。這種情況,在90后的年輕人中更是多見。
而對于外國藝術是否有所了解的詢問中,很多人隨口就說出了鋼琴、芭蕾舞、薩克斯等,并且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曾經通過各種渠道對外國藝術有所學習和欣賞。這與國人對于民族藝術的了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傳統文化教育不可丟
“目前傳統文化的現狀實在令人擔憂。”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中應該有的地位,現在這些還遠遠不夠。“民族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延續傳承了幾千年,應該得到更多國人的重視。”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先輩在漫長的歲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傳統文化的價值對于青少年基礎教育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資源,“琴、棋、書、畫、韻”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的文化資源和中國元素。縱觀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教育大國,在他們所謂的“國際化”教育語言中,都不難窺探出其所透射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傳統文化根基。
但多年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教育觀念和作品涌入我們的視野,相當一部分人一味的推崇西方現代教育模式,漠視中國傳統文化,輕視本土文化資源,使我們的教育喪失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個性。這對于中國當代學生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害無益。
民族藝術復興具備現實土壤
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國人對于自身文化等配的需求也逐漸變得強烈起來,尤其是民族藝術在培養孩子品德和性格方面,具有更適格、更有針對性的作用,因此,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認可。而市場對于民族藝術的需求也日漸強烈,從孔子學院遍布全球就可見一斑。(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