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水煙壺與鼻煙壺是大家追崇的煙具,兩者相比,水煙壺占有造型的優勢,有菱形、六角形、孔雀形、靴子形、喇叭形等。但水煙壺也有一劣勢,那就是它的材質比較單一,以銅水煙壺居多,與鼻煙壺相比,無論是材質的數量還是珍貴程度,水煙壺都要甘拜下風。
本人所收藏的這把水煙壺,是5年前在丹鳳縣龍駒寨鎮一大戶人家收購的。此壺高25厘米,煙托長7.5厘米,寬3.3厘米。煙倉蓋上刻有“始自用畢森源于三十年”字樣,應為清代物品。一面畫有飄逸竹子,書有“清風”二字,刻有唐代詩人的畫像;一面刻有唐代詩人劉慎虛書寫的一首篆體“闕題”詩。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杰、陳子昂、王維、韋應物并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唐殷璠撰《河岳英靈集》,別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徑。《全唐詩》收其詩15首。水煙壺所刻《闕題》“道由白云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闕題》全文內容是:“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水煙壺上僅選用了前四句。這首詩原來是有題目的,后來不知為什么給丟失了。唐殷璠《河岳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后人給它安上“闕題”這個題目。
爭姿斗奇的水煙壺不僅傳承著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遺韻和傳統雕刻工藝的軌跡,也為后人留下了研究各民族、各地域的鄉俚習俗、市井風情、民間傳說及雕刻風格的可貴證物。(文/圖 集雅軒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