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一種書法、雕刻及冶鑄相結合的工藝美術。它是因實用的需要而產生的,初期僅作為一種代表個人或某一級權力機關的憑證信物。先秦時期的印章,大多用金屬制作,因此被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他的印用玉碾琢而成,并規定帝王的印章稱為“璽”,一般印章都只能稱為“印”。以后,印章又得了“章”“印信”“寶”“記”“關防”“戳子”“圖章”等別稱。
印章發展到宋代,被書畫家們較多地用入書畫作品,并增添美感,此外還用以鑒藏。為此,人們對印章的藝術性非常講究。元代,趙孟俯\、吾丘衍、錢選、王冕等大藝術家也紛紛致力于印章創作。趙孟俯\用形體娟秀、筆勢圓轉的小篆入印,開創一代風氣。王冕用花乳石治印,解決了印材便于鐫刻的問題。于是,文人喜好此道者越來越多。同時,原來在印章中占次要地位的閑章,也逐漸成為印人們創作的重要對象之一。
印章材料,即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材料,在秦王朝前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是銅質。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貴,銀次之,銅又次之,但對于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隋唐以后,印章是加蓋在絹紙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漸有所增大,印材以銅質為多見。宋代出現了瓷印,是一種新型的印材。這時私印印材的范圍更廣,有竹木、金石、玉、銀、角、牙。明以后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花乳石的質地比金銅等金屬較松軟,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跡大多給人一種從容不迫、一氣呵成的感覺。從價格上講,花乳石產于山間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貴。從印章的藝術欣賞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優美的天然花紋和不同的色澤,經過磨琢,其美觀甚至遠過金玉。花乳石是一個總名,因產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壽山石、化石、昌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