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屬于人類的,它不僅僅屬于某一個民族和國家,也是人類文明中一個特定的非常重要的成員。漢字在當今仍然處于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大家要去認識它理解它闡述它運用它的狀態,而且漢字在中國文化跟多種文化文明相互碰撞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
關于漢字的特質。創制漢字和使用漢字是對于現實世界認識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通過視覺以形載義來完成的,關注的是筆畫部件之間,以及一個字和所要表達的認識或者是客觀世界之間的關系。
再現、以形載義、關系,這是三個關鍵詞。再現一定比被再現要簡略。我們說漢字再現歷史、再現事件、再現觀念,既有楊天石講的漢字記載了歷史這樣一個原因,也有這是通過漢字本身的形式來體現的原因。過去人們說文字就是一個記錄語言的符號。其實不僅如此,文字是人類創制的、通過視覺完成的、跟語言相適應的、用來記錄貯存交流思想的符號。而漢字就是漢民族創制的這樣一套符號。從這個概念來說,那些只記錄聲音的拼音文字,都還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字。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是人類創制的當今還在使用的惟一的真正的文字。至于這個再現體現的“關系”,我們關注的其實是漢字的構字的理據,它的單個形體的象征和筆畫之間的關系,而這個關系顯現的是我們古人的認識理念,思維模式。
漢字不是一個純客觀的東西,是我們民族的主客觀融合的產物。漢字的創制和解說是兩種不同的活動,也是兩種不同的智慧。它們是相關的,因為都在講形體和意義,都涉及我們這個民族的心理認知。但是也有不同:造字是賦義于形,強調易知、多容、一致、簡明、多用有別、組合生新、寓義于關系;說字是還原理據,必須揣測合理、驗證合規、歸納規律、表述清晰、探本理流、以簡馭繁。漢字的創制,是一個重要的民族的特點,而它的解釋本身,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重要的特點。造字和說字都受到漢字特質的制約,都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個方面。
關于漢字的功用。簡單的講,漢字的功用有:第一,交流思想;第二,記載文明;第三,傳承文化;第四,啟迪潛能。其中,在傳承文化這個方面,我們可以說漢字的創制和使用都跟漢文化有關系。比如“孝”。我們可以看到國家語委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里面這個字頻的統計,“孝”字的排序,從2005年的2128,到2012年的1941、2013年的1964,是上升了。這個上升表示我們的生活當中“孝”這樣一個概念現在更被常用了。《說文解字》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過去因為前面講“善事父母”,就認為“承”也是支撐贍養父母,其實不完全是這樣。它的“承”其實有另外的一個意思,是傳承。要傳承父輩的文化文明這才叫做孝。從字音看,“孝”上古為幽部字,這個“孝”其實與宵部的“效”、“教”等為旁轉,與覺部的“學”、“覺”為對轉,“效”、“教”、“學”、“覺”等皆有仿效義。而這些字,教學的教、效仿的效、學習的學、覺悟的覺都有一個共同的含義,就是仿效。所以我們說“孝”包含有仿效這樣一個成分。“孝”與“效”、“教”、“學”、“覺”等字的核心義素,是人從個體生物成長為社會成員過程中最重要的途徑——模仿成人,敬重經驗,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把握規律,協調環境。因而孝的理念蘊含有仿效、尊重、理解、求善、傳承、秩序等要素。從漢字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我們過去不清楚的一些古人的這些理念和認識,我們要傳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