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完善文化自覺的價值取向。道德建設與文化建設和諧共生,道德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公民道德實現自覺與自信必然要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語境中進行。反之,道德自覺提升了文化自覺,是國家認同得以維系的強大動力。為此,既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深入挖掘公民道德培養的文化根基,接續傳統道德教化的先進理念,塑造全球視野的中國精神主體,也要牢牢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涵與實質,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積極營造系統的道德文化環境,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的自覺建構起國家認同體系的動力源泉。
最后,強化歷史與理性的視界融合。十八屆三中全會使“國家治理”從一個理論命題變成實踐課題,體現了社會發展與改革實踐的同步。與此同時,相對于社會而言,國家治理更多的是外在制度,其良性發展需要良好素質的公民來維系,將充滿活力的社會力量整合到國家治理體系中便于發揮公民道德與美德風范。反之,公民自我管理性增強、道德提升又極大減少了國家治理范圍,節約了執政成本,符合并遵循了中國改革回歸社會主導的邏輯。基于上述分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認同體系建構在繼承并發揚中國文化傳統的同時,強化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作用,通過公民道德精神的塑造與引導,不斷提振我國參與全球交流與競爭的文化軟實力。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