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經寫過駁斥劉備大漢皇叔身份的文章,受到不少指責。昨天又翻<三國志>,發現這樣一個情節很值得琢磨: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三國志>是目前唯一的一部較為真實的三國歷史典籍,但這個情節卻一眼即可看出是陳壽的杜撰。劉子敬的擔心確在情理之中,因為平常百姓乘"羽葆蓋車"是謀反大罪,是要被滅門的。然而一個懵懂小兒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這樣的話的。陳壽的杜撰和劉備叔父劉子敬的擔心,讓我進一步懷疑劉備皇室宗親身份的真實性。
成年后的劉備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政治理想,在自己的出身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天下劉姓是一家,自從劉邦于公元前3世紀末建漢稱帝,到三國之時,劉姓已由豐沛劉氏開基始祖劉清一人之身發展為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宗族,擁有上百萬之眾,分布于全國各地。劉備既然姓劉,應該是劉邦的后裔,這是肯定的。那么,劉備為什么不直接說自己就是劉邦的某某世孫呢?偏偏要選定中山靖王作為自己的先祖,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機?
窩邊草就一棵,讓劉備無從選擇。河北涿縣是劉備的老家,屬于漢朝中山國的地界,中山靖王劉勝是中山國的第一任國王。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開始削藩,要求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給其他兒子,再由國家封他們為列侯。堂堂中山國一下子被分割成許多小封地,劉勝的兒子劉貞,就是在元狩六年被封為劉備的老家--涿縣陸城亭侯的。劉勝當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才死去,光兒子就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后裔人數極多,中山和客家一帶姓劉的幾乎都是劉勝的后代。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在地域上是合理的。
中山靖王劉勝的名聲不錯,符合劉備忠于漢室以求得自我發展的政治企圖。按說劉備認祖,劉貞應該是第一選擇,但是劉貞這小子太不爭氣,竟然為了錢的事情把個爵位給弄丟了。而劉勝就不同了,七國之亂的時候,劉勝就一直支持朝廷,深得弟弟漢武帝的信任,有著"漢之英籓"的好名聲。認劉勝為先人,雖然連帶著也認了劉貞,但劉勝的兒子多啊,劉備在名聲上并沒損失什么,還能獲得忠孝傳家的德行,這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
選擇中山靖王為祖先,就連帶著成了曠世英主劉徹的后人。我一直在猜想,劉備為什么不在當朝東漢皇室里找一位王爺做先人呢?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屬于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宗,也是嫡系的劉邦子孫。而且,一旦在當朝找到一位皇親冒認成功,影響將是巨大的,可以真的與漢獻帝在族譜上論親,省得后世對劉備的"皇叔"之名大起爭議。有漢一代,唯漢武帝劉徹具雄才大略,中山靖王劉勝是劉徹的親哥哥,劉備做了劉勝的后人,劉徹也就自然成為劉備的太。。。太叔祖。劉備精明啊,認中山靖王為祖,即是認漢武帝為祖,有了劉徹這棵大樹,可寄托劉備的政治抱負,擴大影響,凝聚人心。
冒認中山靖王之后,最為關鍵的原因是,后世之人無從查考其真偽。劉勝的兒子太多了,分散于各地,特別是在被漢武帝廢掉11個兒子的爵位之后,其家族在惶恐之余,紛紛遷移避禍,導致族譜混亂,到了東漢末年,已經無法知曉誰是誰的后代了。<三國演義>里記錄的劉備族譜根本就不可靠,按照羅貫中的記錄排下來,劉備應該是漢景帝的第18代玄孫,而漢獻帝則為漢景帝13代的后人,怎么劉備反而成了"皇叔"了?可見羅貫中自己也是模糊不清的,他找不到第一手的資料,特別是找不到劉備家族的族譜,只能以小說家言來糊弄讀者了。以羅貫中之博學,竟然難以考證劉備身世之真偽,我們還能說什么?
從上述四點分析來看,劉備叔父劉子敬的話是可信的,因為他沒有把握認定自己家族就是皇室后裔,而小家伙劉備在樹下的狂言分明是陳壽的杜撰,是他依據劉備后來的成功虛擬進<三國志>一書的。冒認就是冒認,再怎么杜撰和虛擬都無濟于事!(環球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