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5月8日,廢墟中的柏林炮火漸息,法西斯德國無條件投降。當和平的曙光終于普照歐洲大地,遙遠的東方戰火仍熾,負隅頑抗的日本法西斯仍在瘋狂地揮舞屠刀。
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經歷14年血與火的抗爭,進行了慘烈悲壯的無畏堅守,為捍衛國家主權和人類和平同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決戰。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這座歷史天際上的東方燈塔,穿越70年的時空依然璀璨奪目。
頑強堅守——國難當頭,一個古老的民族迸發出無窮的勇氣和力量。從“九一八”事變起,在長達14年的艱苦歲月中,中國軍民對日本法西斯的抵抗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20世紀30年代,歐洲大陸沉浸在一派太平盛景之際,而中國富庶發達的東北已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以“九一八”為標志,中華民族的抗戰烽火由此點燃,也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君乃松山客,素知凌風雪。風雪總無情,幸有耐寒節。”
這首贊頌抗戰勇士的詩作懸掛在東北抗日聯軍老戰士李在德家中,蒼勁的筆畫、悲壯的意境,時時勾起這位98歲老人對崢嶸歲月的追憶。
1931年,年僅14歲的李在德加入抗日宣傳隊,在三江平原頂風冒雪,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各種罪行,號召人民奮起抵抗。“許多工人、農民、學生都受到宣傳活動影響,義無反顧投身抗日。”李在德回憶道。
抗聯戰士黃殿軍奮戰在林海雪原,忍饑挨凍,與日軍殊死搏斗,頭頂刀疤至今清晰可見。張恩亭和鄉親們為抗擊日軍建成的四座碉堡,依然屹立在華北大平原上。董濟民毅然放棄百貨店賬房先生的工作,加入義勇軍……
中華民族這個曾經沉睡的巨人在強敵面前挺立身軀,英勇奮戰。
“‘九一八’事變是法西斯主義企圖稱霸世界棋局中的關鍵落子。中國最早向世界發出了警報。”中央黨史研究室薛慶超教授說。
到20世紀30年代后期,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迅速瓦解,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逐漸形成。至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東西方兩大主戰場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方列強,在法西斯主義面前先是綏靖縱容、繼而不堪一擊。納粹德國對西歐的作戰僅用了44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號稱擁有“歐洲最大陸軍”的法國快速淪陷,英軍在損兵折將后退守本島。
而在世界的東方,一度被認為“堅持不了多久”的中國,不僅沒有崩潰,反而愈戰愈強。日軍以為10天可以拿下上海,中國軍隊堅守了3個月。日軍揚言3個月內戰勝中國,中國軍隊卻以艱苦卓絕的持久戰最終戰勝了日軍。
從平型關大捷到百團大戰,從臺兒莊戰役到長沙會戰,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國共兩黨抗日將士共赴國難,并肩戰斗,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用血肉筑成的長城抵抗著侵略者,用巨大的犧牲消耗著敵寇。
初夏時節,法國岡城。二戰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展區,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一份份內容詳盡的史料,令來此參觀的人們神情凝重。
“當我們想添加二戰死亡人數資料時,發現中國是死亡人數第二多的國家,所以我們決定添加這方面內容。”紀念館館長斯特凡納·格里馬爾迪說,日本低估了中國的抵抗能力,經過年復一年的斗爭,中國軍民重創日軍,也付出巨大傷亡。
一寸江山一寸血。3500萬人的傷亡,感天動地。
中國人民用堅持不懈的頑強抵抗和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贏得了世界正義力量的尊重與支持。正如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言,“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在他看來,“中國人民高度地表現了犧牲精神,是對其他盟國人民的一種鼓舞”。
二戰全面爆發后,特別是1941年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蘇美英等國開始支援中國抗戰,中國也更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東方主戰場與歐洲、北非、太平洋等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畫卷。
“中國抗戰推動了世界各國走向合作抗擊法西斯的歷史進程。此后,世界反法西斯主要大國逐漸走向聯盟,而這正是奪取這場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永利說。
不朽功勛——中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世界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大的戰略支持作用
五一假期,北京西郊八一影視基地,槍炮齊鳴,喊聲陣陣。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重點影片《百團大戰》劇組正在這里拍攝一場八路軍攻城的外景戲。
1940年,八路軍在華北地區向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史稱“百團大戰”。經過3個半月的戰斗,共斃、傷、俘日軍2萬多人,推遲了日軍打通粵漢鐵路和湘桂鐵路的時間,阻滯了日本為發動太平洋戰爭進行的戰略準備。
中國在抗擊日本侵略者的14年間,像這樣的重大戰役不下百次,大小戰斗數以十萬計。
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指出,中國正是以持久抗戰的方式使日軍深陷泥潭,通過長期持續的消耗戰,最終將日本軍隊葬送。
這幅史詩般的畫面至今仍震撼世界——在廣闊的中國戰場,約70%的日本陸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累計150余萬有生力量被逐次殲滅。
正像那首傳唱至今的歌謠所道:“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
中國戰場牽制和推遲了日軍北上和南進的步伐,使蘇聯免于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英、美等國的軍事壓力。
“一個貧困衰弱的農業國,用落后的武器、原始的方式奮起反擊,將日寇征服世界的計劃擱淺在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上。”薛慶超說。
4月15日,北京。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向32名中國人頒發了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作為抗戰老兵,李在德老人已第五次獲此殊榮。
74年前,已加入蘇聯遠東紅旗軍第88獨立步兵旅的李在德,與戰友組成多個偵察小分隊,冒著生命危險潛入位于中蘇邊境的日本占領區,搜集日本關東軍情報,為蘇軍大本營下決心將遠東部隊調往西線對德作戰提供了重要參考。
“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我們都要永遠記住、緬懷幫助我們為和平而斗爭的英雄。”杰尼索夫說。
堅守同舟共濟的道義原則,高舉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中國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向其他戰場伸出援手。
四川,成都,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數十個直徑超過1米、重達十噸的巨大石碾子,靜靜擱置在校園中。
1943年,20多萬中國民工正是用這些石碾子擴建了新津機場,使美軍B-29重型轟炸機得以在此起飛,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當時,中外各大媒體都在顯要位置刊載了這一消息,并稱之為盟軍對日作戰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舊物無言,卻真實地記錄著歷史:在緬甸東吁,聳立著中國遠征軍紀念碑,以紀念中國遠征軍首次赴緬作戰;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白色的雪蘭莪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殉難紀念碑莊嚴肅穆,默默悼念那些犧牲在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
從中國遠征軍出師緬甸,直接配合遠東盟軍對日作戰,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為同盟國提供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竭盡所能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并積極倡導和推動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創建聯合國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和平國際秩序作出歷史性貢獻。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是暢銷書《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的作者。
在他看來,二戰中的中國是最后一個沒有被講述的偉大故事。“我不知道中國人是否了解,中國這場戰爭具有怎樣的國際意義,中國參戰、抵抗日本、抗戰到底,這對美國人、英國人甚至蘇聯人是多么重要。”他說。
和平力量——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更能深刻理解和平的可貴。戰后70年來,中國對和平事業始終孜孜以求,以實際行動堅定捍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守護世界和平圣火
“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久前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的亞非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聲音引起世界共鳴。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闡述的這一“中國方案”,對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具有深刻啟示。
唯有經歷磨難,更加珍愛和平。戰后70年來,中國始終高舉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的大旗。
1945年6月26日上午10時許,美國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中國代表顧維鈞、吳貽芳、董必武等一行8人,在《聯合國憲章》上莊重寫下自己的名字。中國成為當時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
這是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杰出貢獻的直接見證,也承載著中國人民對捍衛戰后和平的莊嚴承諾。
“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法上確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貢獻的認可,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浴血奮戰贏得的民族尊嚴。”中國聯合國協會理事李鐵城說。
倡導民族自決,強調種族平等,積極為弱小國家伸張正義……作為舊金山會議四個發起國之一,中國為《聯合國憲章》基本原則的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從一開始就參與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戰后和平國際秩序的設計與構建。
印度尼西亞避暑勝地萬隆,亞非大街沿途一塊石壁上鐫刻著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這是1955年亞非會議的寶貴遺產。
這個群山環繞的城市,不僅因“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而聞名于世,也見證了中印、中緬所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與國關系上的普適性。
如今,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早已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基石,也為一系列國際組織和國際文件所采納,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同和遵守。
70年間,中國的外交政策與《聯合國憲章》精神一脈相承——始終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堅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用實際行動維護著以聯合國為核心的當代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近年來,中國更是從起初的‘默默耕耘者’轉變成聯合國所宣布的全球和社會發展目標的最徹底捍衛者之一,以及大多數裁軍和核不擴散談判機制的積極參與者。”俄羅斯媒體如是評價。
有人說,比贏得戰爭更為可貴的,是維護世界的持久和平。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為此邁出了更為堅定有力的步伐。
從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到不斷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再到倡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不僅自身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從長遠角度和歷史高度思考國與國相處之道,為人類未來給出“中國方案”。
從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到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再到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中國在謀求本國發展的同時,不忘發展中國家的本色,歡迎各國搭乘中國“快車”、共享發展機遇,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積極參與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進程,在烏克蘭問題上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堅持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提出解決巴以沖突五點和平倡議……中國在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堅持做主和派、促和派、維和派,彰顯大國擔當。
二戰的硝煙雖然散盡,戰爭的傷痛難以忘懷。70年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然而,在紀念勝利、緬懷先烈、追求和平的今天,卻有少數人無視鐵的歷史事實,無視戰爭中逝去的千萬無辜生命,逆歷史潮流而動,一再否認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破壞國際互信,制造地區緊張,引起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共同譴責。
“沒有對過去的反省,和平只會淪為空話,外界對日本是否重走老路的擔憂就不會消失。”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說。
歷史,值得我們銘記,更值得我們警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包括中國北京在內的150多個城市將舉行大規模紀念活動。正如《聯合國進行曲》所唱:“聯合國家團結向前,義旗招展,為勝利自由新世界攜手并肩……”
“無論什么形式的紀念,重要的是表明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并肩維護世界和平安寧的堅定立場。”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說。
回去看看戰斗過的地方,是李在德老人和許多二戰老兵的夙愿。然而,年老體弱的他們有生之年恐難如愿。
臨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歐洲戰場勝利70周年紀念日,撫摸著一枚枚軍功章,李在德老人陷入沉思,她的思緒是否又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她的眼前是否又出現了中俄邊境的林海雪原……
而在國境線的那一邊,5月9日,一支由百余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方隊將加入到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大閱兵的滾滾洪流,步伐鏗鏘,響徹紅場。
(參與采寫:夏曉、尚栩、應強、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