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圈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造假者為了讓一件元青花的贗品逃過科技鑒定,便給假瓶身安上一個真胎底。因為造假者知道,按照曾經出現過的一些科技鑒定手法,鑒定人只能從瓷瓶胎底打個小孔采集樣本,拿去化驗。而如今,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鑒定技術連取樣都不用,單從痕跡方面去看,通過微觀的圖像作為判斷依據,其可信度有多高呢?
“到目前為止,科技鑒定在斷代方面的誤差率仍難以計算。比如用學界公認的碳14測定技術,雖然可以鑒別文物真偽,但其能夠斷代的范圍卻是以5000年為間隔,像明代到清代也就不到300年,時間太短,用這種技術就無法確定文物藝術品的年代。而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鑒定技術的誤差率能有多少,目前還看不到官方公布的數據。所以說,有了儀器并不代表得出的結果就是科學。”李博士說道。
科技鑒定咋這么難
在文物藝術品鑒定領域,科技鑒定一直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近些年,文物藝術品鑒定界不乏科技“寵兒”,像熱釋光測試、元素定性定量測定等都曾紅極一時,但不久后它們又相繼被造假者破解。那么,作為后來者的自然老化顯微痕跡鑒定技術是否有強大的“防御系統”,能不被“黑客”攻破呢?
在許多瓷器收藏者看來,不管科技鑒定的科技含量有多高,都無法替代傳統的“眼學”鑒定。一位北京的瓷器收藏家王先生認為:“依據傳統‘眼學’建立起的資料庫雖然沒有將其數字化,但這些世代傳承下來的經驗和知識更可靠、更全面,它是建立在歷史文獻、考古發掘、各個歷史年代特征比對等諸多因素上的學問。而且傳統鑒定不僅會從痕跡上去辨識,還會綜合考察其紋飾、胎底、器型、釉色等多個方面,避免了科技鑒定的單一性。”
另外,收藏的樂趣不僅僅在于最終能否將文物藝術品收入囊中,更大的魅力則在于考證、辨析的過程,其間有知識的增長、經驗的積累,還有許多藏友間的辯論和友誼,藏界不乏這類佳話。“如果科技鑒定取代傳統‘眼學’,那么文物藝術品市場將可能變成明碼標價的商場,到時還會有那么多學者專家去研究它嗎?當學術的發展停滯了,收藏的意義也就終止了。”北京書畫收藏愛好者張先生直言。
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單純靠科技鑒定并不能解決文物鑒定中的所有問題。目前,各種無損檢測方式都需要先進設備的支撐,不具有便攜性,而且這些方法都依賴龐大的數據庫,而數據庫中沒有涵蓋的部分,在檢測上就是空白地帶,這就是漏洞,會授人以柄。另一方面,由于國內文物藝術品的鑒定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便用同樣的儀器,但操作者不一樣,鑒定出來的結果也極可能不一樣。“所以,科技鑒定還處在一個完善的過程,更適合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瓷器藏家王先生說。(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