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國的文化品牌內在還缺乏什么?高宏存認為:“我國的文化品牌缺乏創新力,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沒有這類產品,何談建設文化品牌。”高宏存舉例說,我國文化領域出現了很多為國外企業代工的公司,比如電影《花木蘭》、《功夫熊貓》等,有很多制作是在中國完成的,但品牌和創意是美國文化企業的。“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被國外的文化企業轉化為他們的文化產品,向全世界行銷,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高宏存說。他強調,建設文化品牌,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原創力和創新力,而創新力是塑造和發展文化品牌的一個關鍵因素。有了創新力,自然會推出受市場歡迎的文化產品,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價值。
什么原因導致了創新力不足呢?在昝勝鋒看來,我國的文化發展主要是粗放式的,這導致文化品牌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跟風和山寨現象比較嚴重。
正確的定位與傳播提升品牌影響力
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影響力的提升考驗著文化企業家的智慧。昝勝鋒告訴記者:“提升品牌的影響力,要考慮兩個要素:品牌定位和品牌傳播。其一,文化品牌的定位要彰顯品牌的社會責任和文化精神。如果品牌定位不準確,畢竟導致企業傾心打造的品牌毀于一旦。其二,品牌傳播要刺激消費者的感情和心境認知。廣告語并不是品牌溝通的全部,必須配合相應的情景模式,讓消費者沉浸到文化品牌所滲透的精氣神中。”
高宏存認為,在塑造文化品牌時,必須傳播正向的文化價值觀。他以8月20日某品牌在《南方都市報》推出的“小三”廣告進行商業炒作為例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該品牌的廣告宣傳可以理解,但如果以這種方式做宣傳,非常容易損害品牌的形象,其實賦予品牌“小三”故事,這種做法在傳播過程中帶來了負傳播效應。事實證明,很多讀者認為這是一起惡俗的商業炒作,雖然事后該品牌在《南方都市報》刊發廣告致歉,但其造成的不良影響已經難以消除。“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注入正面的能量,要謹記文化品牌的傳播其實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這是很關鍵的一點。”高宏存說。
可見,文化企業家學會講好品牌故事是多么重要。昝勝鋒認為,不管是用傳統手段還是新媒體,每一個文化品牌都要學會講自己的故事,把品牌內涵的價值主張傳遞給消費者。中國的文化品牌也要擁有自己的故事,當然是要講更有中國特色和魅力的故事,今后中國品牌要更多地傳承、展示和創新優秀的中國文化,讓東方之美被消費者見到、摸到,直接體驗到。
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牌建設原則
文化品牌的建設需要一個積累過程,文化品牌的內涵也并非一成不變的,我國的文化企業在經營品牌時并未顯現出活力和耐心。昝勝鋒告訴記者,文化品牌的定位需要不斷雕琢和完善。任何一個文化品牌都要創新,只有在不同發展階段注入適應社會潮流的新思想、新內涵,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效應才能逐步釋放。其次,一些文化企業缺乏持之以恒、踏踏實實的堅韌態度做品牌。文化品牌培育和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文化品牌的構建和積淀,功非一日,需要數代人的傳承、創新與堅持。
昝勝鋒也給文化企業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經營文化品牌時,要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是持之以恒地實施品牌戰略,貴在從宏觀理念上重視品牌建設;二是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品牌建設原則,重視對消費者體驗的精準理解和把握,創意研發要始終體現消費者的利益訴求;三是始終重視文化產品的質量,因為產品是品牌發展的根本支撐,要真正提供提升消費者文化素養、具有更多正能量的文化產品;四是恰當的宣傳推廣原則,讓更多品牌理念根植于消費者的生活和習慣之中。(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