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更有茶的徽州,是商賈之鄉,更為“東南鄒魯”。自晉時開始,徽州人憑借本土茶、木兩業的資源優勢離鄉經商,蔚然成風。至明清,隨著茶葉需求量的激增,徽州茶葉生產在原有基礎上迅速發展,一大批資本雄厚的徽州茶商更應時應運而生,足跡幾半宇內,一度執茶葉貿易之牛耳。
到光緒年間,“徽茶內銷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銷者常及十分之八九。” 徽州茶商的貿易網絡直至海外。在被太平天國運動阻斷通路以前,徽州茶商的出口貿易長期以廣州為口岸,依靠粵商與洋行交涉。蘇曼殊原籍廣東香山縣,其祖父蘇瑞文以經營進出口業發家,其父蘇杰生正是某英商洋行買辦,經營茶葉生意。蘇曼殊很可能因其父的關系,從洋行的渠道見到這一組詩的抄本,后來將其收錄于《文學因緣》中,《采茶詞》的原文于是得以在本土被保存并流傳。
茂叟常駐香港,對中國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文化源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英譯本《詩經》付印之前,曾請他幫忙校對過,足見文學翻譯雖非茂叟專長,但在當時也頗有文名。茂叟翻譯《采茶詞》,聲明沒有要讓譯文接近英文詩歌傳統的意思,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再現中國茶文化的原汁原味。暫且不論茂叟是否做到了這一點,這組譯詩一經發表即受到諸多關注卻是一個事實。短短數年之后,這組譯詩便再次出現在《中國總論》這一部鴻篇巨著里。
1848年出版的《中國總論》分上下兩卷,是知名美國漢學家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的代表作。第一卷中對中國的茶葉種植、采摘、制作、包裝、銷售有詳盡論述,并以“Ballad on Picking Tea”為題,完整收錄了《采茶詞》的茂叟譯文(見于該卷第577—581頁)。衛三畏是美國首位漢學教授,漢學研究的開山祖師。作為美國漢學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國總論》集19世紀國際漢學研究之大成,其內容正如此書后來修訂版的副標題所總結的,是一部關于“中華帝國的地理、政府、文學、社會生活、藝術、歷史及其居民”的百科全書。直到如今,這部書也還是美國的學生、學者以及普通大眾了解中國的重要參考資料。《采茶詞》列于此書正文之內,無異于青蠅之附于驥尾,迅速被帶進了一個更廣大的讀者群里。
另一位具有豐富漢文學知識和深厚學術功底的漢學家約翰·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又譯德庇士),也很早就注意到了《采茶詞》,并且十分喜愛。戴維斯早年前往中國,曾擔任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首任大班以及英國政府駐華商務總監,并于1844年出任第二任香港總督。這位樂于品茶又對中國文學很感興趣的地道“中國通”讀到《中國叢報》刊載的《采茶詞》之后,認為“年輕姑娘們吟唱的這些歌謠,描繪出景物、氣候、她們的內心感受……等等,呈現出自然的,有趣、歡快而近于天真形象。”為此戴維斯提筆再譯《采茶詞》,而且在他自己的著述《漢文詩解》里將原文也完整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