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是我的家鄉,十幾年前我曾寫過一本書《飄逝的古鎮——瓷城舊話》,因為我目睹自己從小生活過的景德鎮正在發生劇烈的變遷,許多老的坯房、瓷窯被拆除,破舊的里弄被改造,一座陌生的新型工業化城市向我走來,而我幼時熟悉的那座古鎮正離我們而去。
但今天,當我再次回到景德鎮做研究,發現當年飄逝的古鎮又回來了,市中心的政府大樓被拆除,重建了當年的瓷窯,還重建了許多古建筑、古街道。最令人驚訝 的是,以前的十大瓷廠都已改制,瓷廠的舊址形成了一些類似北京798的藝術區,在景德鎮周邊的村莊也出現了眾多的手工作坊和藝術家工作室——不僅有景德鎮 當地的手藝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國的年輕學生和藝術家。在景德鎮的高新區,我看到的不是大型的工廠,而是一些大型的手工業工場。我感覺飄逝的古 鎮又回來了,但絕不是原樣地回來,而是又陌生又新鮮地回來了。
景漂:年輕的文化力量
近年來,景德鎮出現了一個新名詞 “景漂”,指的是從不同城市和國家來景德鎮定居或謀生的人。中國人大多熟悉“北漂”一詞,許多年輕人來到北京這座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追尋自己的夢 想,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愿意在這座城市漂著。景德鎮這座古老的城市,憑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年輕人特別是藝術家?他們也是到這里來尋夢的嗎?景德鎮這座傳 統的手工藝城市新的活力何在?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題目。于是,從2013年8月份開始,我帶領幾個學生和英國杜倫大學人類學家羅伯特·萊頓教授一 起,在景德鎮開始了田野考察。
我們側重調查了兩個陶瓷藝術區:一個是離市區4.7公里的叫“老廠”的村莊,這個村莊在上世紀90年代就 有人開作坊,但未成氣候。2000年以后,這里開始集中了一些下崗工人和周邊農村到景德鎮來打工的農民,通過十幾年的學習與磨合,這些人成為了擁有手藝的 工匠。正因為有如此的工匠資源和作坊,而且租金也相對便宜,因此從2006年開始,“老廠”就匯聚了60多家學生開設的工作室。
這些年 輕人基本都是全國各藝術院校的畢業生,他們的知識來自于學院教育,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在學校學習的技藝遠遠不夠,所以要依靠當地工匠在某些環節的幫助。而 景德鎮幾百年來形成的不同作坊的分工合作制,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這一需求。他們將自己無法完成的工序包給當地的作坊完成,而自己完成最富有創造性的設計與裝 飾部分。
實際上,許多年輕藝術家以及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難以靠賣“高檔”藝術品為生,因此,他們大多將藝術才能發揮到制作生活用瓷上, 以滿足追求精致品位的中產階層。學生工作室做得最多的產品是茶具。這里的茶具除了茶壺和茶杯,還包括茶洗、茶勺、花插、香具、茶葉罐等與傳統茶文化相關的 配件。學生的產品和傳統的產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個性化、藝術化。如大多數茶葉罐用新文人畫裝飾,并在蓋上安一銅鈕,讓人眼前一亮。還有香具,不再是 傳統的香爐造型,有著各種不同的創意——有的被做成書卷型,有的被做成樹葉型,雖然是新的設計,但又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很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