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內,張新文正在創作,妻子張小艷一直陪伴在身邊
從1997年離開安徽老家南下深圳打工,他當過保安、做過電焊工、營業員,2011年來到太倉后,在南郊一家金屬制品廠成為一名“打雜工”,盡管很少有閑下來的時間,但他卻總不忘自己的文學夢想。他叫張新文,是一位來自皖北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十年來他已在國內多家報刊發表散文、詩歌、小說等作品300多篇,他夢想自己的作品能夠出版,以回報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蔣文龍計海新文/攝
錯過大學卻沒放棄文學
“實在不好意思,這批貨趕著要過磅裝車發貨。”昨天下午,穿著一身藍色工作服的張新文一邊滿頭大汗地搬著每袋上百斤重、剛加工好的五金產品,一邊連連對記者抱歉。
忙完手中的活計后,張新文帶著記者來到公司為他提供的宿舍,這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宿舍里,設施非常簡陋,一張床占去了一半地方,除了一些簡單的必備生活用品外,最多的就是放在床邊的各種文學書籍。有些窘迫的張新文讓記者在床沿坐下,與記者拉起了家常。
46歲的張新文老家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新集鎮農村,1989年高考因英語考砸,遺憾地與大學失之交臂。回到老家務農,看書寫作成了張新文農忙之余最大的愛好。
1997年,張新文和妻子張小艷南下深圳打工,他當過保安、做過電焊工,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夫婦二人吃了不少苦,他自嘲地說自己就是在到處“打雜”。直到2000年,張新文應聘到一家學校小賣部當了一名營業員,生活才算穩定下來,這也讓張新文業余有了時間堅持寫作。
2001年5月,張新文的散文《小調女》發表在安徽省現代農村報上,之后一發而不可收拾,至今十多年間,已累計寫下3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他創作的《瘸大叔》《鄉村女人》《小村能人“鐵匠胡”》《老實頭和大黃牛》《鄉下納涼》等300多篇詩歌、散文、小說發表在天津日報、齊魯晚報、羊城晚報、揚子江詩刊、內蒙古日報等國內多家雜志、報紙上,并先后加入安徽省蚌埠市、江蘇省太倉市作家協會。
夢想能出書回報家人
狹窄的宿舍里,一直陪在張新文身邊的愛人張小艷微笑不語,操持著家務,與張新文同齡的她在公司食堂打工。
記者問張新文是什么時間開始喜歡上文學的,第一篇作品是什么時間發表的。沒想到張新文還沒開口,一旁的張小艷便已經“搶答”了:“上初中的時候他寫的《古渡秋色》就在蚌埠日報上發表了,還得了獎呢。”原來夫妻倆還是初中同學。張小艷說,在上初中時,他們縣舉辦首屆文化節,張新文參加征文比賽,寫的散文《古渡秋色》獲得優秀獎,在學校引起不小的轟動。張小艷說,對文學的共同愛好,是他們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如今,他們的一兒一女都考上了大學,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張新文告訴記者,現在自己有一個夢想,將自己已發表的部分作品結集成冊,出一本書,算是對妻子和家人的回報。他還說,自己在寫作方面得到了不少專業人士和機構的指導,他希望有機會能回饋社會,比如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免費給有需要的孩子進行作文輔導。
張新文說,自己這十多年做過保安、電焊工、營業員、農民……一直生活在社會最基層,自己筆下反映的生活也都是最底層的“草根”們的百態人生,今后他會一如既往把筆觸聚焦在身邊的“草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