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岡,抗戰時期“大公報”的名記者,1938年入黨的地下黨員,曾以《毛澤東先生到重慶》一文為人所稱道,1955年她接手創辦了她新聞生涯中的最后一本雜志《旅行家》,這是上世紀50年代全國獨此一家的旅游刊物。
本文作者是彭子岡女兒。
奔跑在“約稿”的道路中
1955年1月,隸屬團中央、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旅行家”雜志創刊了,由彭子岡擔任主編,很快“旅行家”雜志發展成為一個十三四人的小集體。
從1955年開始,名記者彭子岡的主要精力就是為編好《旅行家》雜志策劃選題、約稿、組稿,力爭使刊物成為上級要求的“知識性、趣味性”的讀物。
她打開她的“社會關系網”,拿出當年當記者的看家本事——腿勤、筆勤地與青年編輯一道奔跑在“約稿”的道路中。我記憶中她除了用電話及自己跑去約稿,還用寫信的方式給文學家沈從文、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北大教授向達、侯仁之、印度語專家金克木等人約稿,當時回信來稿紛紛而至。
在彭子岡當主編的若干年中,“旅行家”雜志上既有國內專家張啟宗寫的“航行與河流”,向達的“三寶太監下西洋”,也有當時的青年作家從維熙的“京郊農業生產合作社”散記;既有新西蘭作家、中國友人艾黎先生的“我的祖國新西蘭”,吳歌的“仰光散記”,也有內容充實的國內游記、攝影及從各國畫報上翻拍下來的美景和旖旎風光。
因為當時條件限制,一期旅行家的印數全國只有十萬余份,彭子岡對此曾大為苦惱,她提過一些意見和建議,“反右”時曾因此多了一條罪狀。
因為認真,她在編輯工作中還設立了一些規矩,如“作者如果敷衍成文定要退稿”。為了刊物質量,她不惜跑腿多次去專家名流府上退稿道歉。
一次,她約來的郭沫若的“游西安”一稿,其中引用了“秦中自古帝王都”的唐詩,友人發現郭老將詩作者的名字記差,彭子岡經認真核對,證明確實為郭老誤記,她毅然決定刪去詩作者的姓名。事后,郭老曾專門派秘書向編輯部致謝。
彭子岡還用實事求是的作風對待刊出的稿件。有一次,作家張恨水的“游故宮”一文發表后,引起質疑。文學家、故宮博物院鑒定專家沈從文先生來信,列舉文中與史實不符合之處,彭子岡立即不顧情面,將沈函全文發表,以求事物的真實性,同時也對讀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