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班杰明·布洛斯基?這個陌生的名字,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關于中國電影史的種種論述中,只出現過一百余字的簡單介紹,草草不詳。在漫長的半個多世紀里,他的名字上布滿厚厚的灰塵,幾乎同那群20世紀初來華拍影片、放電影、經營戲院的外國“淘金者”一起,湮沒于時間的縫隙—然而,如果說香港電影迄今為止真的有了一百年(這一點電影研究界尚有爭論),“布洛斯基”卻是個無論如何繞不過去的標桿,因為這個紀元的起點,就是布洛斯基1909年在香港投資拍攝的短片《偷燒鴨》。
《偷燒鴨》是目前有資料記載的香港電影制片業開啟之作。1895年12月28日電影誕生,不到兩年后的1897年4月,這個奇妙的映畫機器就已經傳入香港。又過了兩年,美商麥頓在某片空地上支起一塊白布,開始了第一次的商業性電影放映活動,“看影畫戲,一分錢一位”,電影類同于“雜耍”的一種,納入港人的消閑生活。然后在1907年,第一間專門的電影院在香港開張營業,從美、法、英、日流入的黑白默片都還只是一兩分鐘的小打小鬧,但也逐漸培養起了一批忠實的影迷—可是,真正在香港本地制作、有港人參與的電影依舊是空白,直到布洛斯基來到香港。
有人說他是個意大利人,有人說他來自美國,連他名字的拼寫方式都流傳過幾個版本:Bradsky、Polaski亦或是Brodsky。這個漂洋過海、短暫停留的異鄉人,并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追索他真實身份的線索,惟一確定的是,他在1909年成立的“亞細亞影劇公司”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攝制機構之一。
轉機出現在1995年6月,臺灣《中國時報》“環宇版”刊登了一篇資深影劇記者張靚蓓撰寫的文章,題為《俄羅斯攝影機里的亞細亞》。這篇文章極細致地勾勒出了布洛斯基傳奇的一生,故事的跌宕起伏、不可思議,堪比好萊塢最富戲劇性的史詩大片,也繼而引發了往后十數年間臺灣、香港、大陸、日本、澳洲等地學者的一連串探索。
難以置信的“美國夢”
張靚蓓文章的主要資料來源,是由英文翻譯的布洛斯基“自傳”。這個自稱為Benjamin Brodsky的人,1875年出生于一個貧寒的俄國猶太農民家庭。布洛斯基的父親是猶太長老,母親在他14歲時去世,將他和11個兄弟姊妹遺留世上。他被父親送去鐵匠鋪當學徒,因為受不了師傅的折磨而逃跑,自此開始了驚心動魄的流浪生涯。
布洛斯基先是混入吉普賽的流民營隊,幾番波折抵達敖德薩(Odessa)海港,他跳上一艘英國貨輪,藏身于儲煤箱中,后來便成了船上的一名水手。船到英國后,他又在總輪機長的幫助下,乘另一艘貨輪輾轉前往美國。
然后,像所有的“美國夢”故事一樣,布洛斯基成功地發跡了。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先是在一個馬戲團里找到了苦力的工作,通過勤奮和節儉,漸漸積累了一筆小小的存款。這時候馬戲團突然遭遇挫折,面臨被解散的危機,布洛斯基慷慨解囊、挺身相助,終于取得馬戲團一半的擁有權,并且入籍美國成為公民。擁有了事業與財富的布洛斯基,專門聘請教授來教自己英語,努力向更高的社會階層攀爬。同時,他不忘回報自己曾經的“貴人”輪機長,送給他一大筆錢創業。